以模仿 促写作
2009-10-28赵周霞
赵周霞
学生作文,多半从模仿起步。模仿,是作文中站在前人肩膀上巧著华章的一种常见手法。钱梦龙老师在《一条读写结合的“链条”》中介绍说:“模仿是一种以课文为范本的以读带写的训练,典范的课文正是作者对‘怎样写的一种最直观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仔细揣摩是有好处的。”因此,不妨找一些极具可模仿性的范文,与学生一起欣赏、分析、揣摩范文的亮点在哪里,什么是我们可模仿的。如何进行有层次的模仿训练呢?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模仿点。
一、仿语言,培养感受能力
学生作文时,有时胸中有“米”,也有倾诉的冲动。可因为语言的贫乏,有“米”也难炊。学生不禁受搜肚刮肠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如何来引导呢?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读社会、读教师、读文本,不断积累语言。“只有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共同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仿片断。我们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仿写点,运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学会写作。在学习苏教版第三册《谁的本领大》时,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太阳和风的对话以及表现,深刻地体会到太阳和风之间是如何争执自己的本领大的。然后,我们就让学生仿照本篇课文的语言,仿写童话《铅笔和橡皮》,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争”。学生的仿写就成了想象的描述与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思维与他人思维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仿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文无定法,但基本的章法还是有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才会写文章,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指导作文时,精心选择习作范文,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的作文,怎样写才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楚有条理。当然,这些不是凭空介绍给学生就行的,而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
《洗手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我们选择了这篇范文,让学生找到洗手帕的过程仔细阅读,并设置场景,让学生演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先_____,再_____,然后_____,接着_____,最后_____。”的句式,把洗手帕的过程概括得一清二楚。当学生在作文“扫地、洗碗”等事情时,就不会杂乱无章。这种技巧的模仿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写作上的捷径。
三、仿素材,培养联想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模仿别人的写作材料,这不是假作文吗?这怎么能提倡呢?是的,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我们不提倡。这里所谓材料的模仿,并不是让学生模仿别人的作文材料,写一些根本与自己无关系的“想象”作文。这里的模仿,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启发学生联想起自己头脑中的那一部分没有被调动起来的材料仓库。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则只能“咬笔杆”。我们应该在平时丰富他们的材料仓库,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走进大自然,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从生活、活动中,从报纸、杂志等处收集材料。即便在写作文时一时想不起来,但是在平时阅读别人文章时,曾经的印象就被调动起来,别人的感受与自己形成了共鸣,这便有了模仿,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感受。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就不会生搬硬套。
四、仿对象,拓展思维空间
学生的脑中积累了无数的素材,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但如果不能够释放出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充其量只可称为一部词典,毫无用处。语言内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学习者以最为接近语言表达的形式去模仿学习对象。说话如此,作文也是如此。因此,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用简单的语言来介绍这种角色,并加上动作、表情,学生演得惟妙惟肖。让学生模仿不同的对象,体会他们的不同之处。这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中是常见的,特别是童话习作的指导。李老师设置童话场景,选择童话角色,让学生赋予其生命。例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时,让学生扮演狼和小羊,体会狼的凶狠与羊的温驯,然后再选择一对动物,模仿它们的语言和动作。如老鹰和小鸡,狮子和兔子等,让他们亲历其境,亲做其事,进入无“我”之境。因此,仿对象属于较高层次,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相信学生的作文会更有生命力。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触动“相似块”与生活碰撞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保护其创造性。这样,模仿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