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程资源 强化体验活动
2009-10-28吴飞
吴 飞
【摘要】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胜于教化万千。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应遵循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教材贴近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课堂走向生活;紧密联系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融于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体验,成为活动的主人,使他们在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关 键 词】挖掘;课程资源;强化;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080-02
新课程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挖掘课程资源,让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教学内容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与本地区、本班级学生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也只有当学生感觉到他们所面对的教材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
1. 捕捉校园生活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在这个小社会当中,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即时信息,为品德课教学提供鲜活的教学资源。如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我就针对本校实际,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出操时同学们是如何上下楼梯和中午同学们是怎样用餐的,然后在课堂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又如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组织学生采访我校的先进教师、参观美丽的校园、查阅校史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学校悠久的历史和迅猛发展,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像这样利用校园中的真人真事进行教育,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2. 搜寻家庭生活中累积的课程资源。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的互爱等等,都可成为教学资源。如教学《父母的疼爱》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父母的关怀,体会家庭的温馨,我就把《生日快乐》、《妈妈的眼睛》等歌曲和体现孩子幸福生活的照片做成课件。整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的情境。在“幸福列车”中举行幸福时刻回放:老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伴着音乐回忆享受父母疼爱的一个个幸福时刻。在这浓浓的、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充分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家庭的温暖。
3. 开发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慧眼分辨是非,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现实,为教学储存可贵的资源。如教学《心中的110》,课前我布置学生去调查社会中的拐卖、诈骗案例和因迷恋游戏厅、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伤害的事例,然后组织讨论辨析。由于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他们耳闻目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观察、思考社会现象,进而提高道德分辨能力。
二、开展体验活动,让课堂走向学生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倡导儿童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这就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保证。据此,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依据教学任务,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
1. 课前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充实课堂教学。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体验活动,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感悟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家乡的变化》,课前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实景拍摄等,收集反映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如美丽的衢州城快速发展的变化;农村一幢幢崭新楼房崛起;衢州交通大的发展,宽阔的国道、省道、黄衢南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衢州;衢州高新园区和衢州市经济开发区的大发展等等。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调查到的真实材料汇报交流,具体感受、体会家乡的变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改变了以教师们常用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自己亲历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家乡巨变,感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是水到渠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谓恰到好处。
2. 课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活化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活化课堂教学,强化行为训练,达成教学目标。有些课文的教学,甚至可以全部采用活动体验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悟、提升。如教学《平安回家》时,课堂中我设计了“过十字街”的体验活动:一个学生扮演小交警使用常见的三种指挥交通的手势,一些同学分别扮演司机、路人等。让他们“过衢州城的上下街”、“过斑马线(人行横道)”和“过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交通信号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交通安全常识,并在“横穿马路的惨剧”等情境中深刻体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时,我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出谋划策(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教室需要改变的地方及改变的方案)——精心打扮(小组分工合作,人人动手打扮教室)——参观欣赏(参观别的班级的布置和经过自己装扮过的教室)——交流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让学生体验自主创新和身处良好环境的愉悦。
3. 课后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深化课堂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都留有大量的实践空白,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让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认识身边的生活,思考周围的社会,学习在生活中寻求答案,得到发展。
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绝不能满足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自己的事自己做”,而是要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切实落在行动中。如让学生自己上学放学,自己检查作业,自己整理书包和房间,自己准备早餐,自己洗衣服等等。我把这些实践要求通过校训通等形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督促,并在家庭实践表上请家长如实写上考核分数。像这样“动真格”的活动,对那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更为有效。在家长会上,有的家长盛赞学校的这个做法好,给他们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机会。
又如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除了开展公益广告设计比赛和为附近社区公用设施“整装美容”等,我还在班中开展了“我向课桌负荆请罪”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仔细检查自己的课桌是否有刻画的痕迹或破损,查明损坏的原因,然后给课桌凳“洗脸”、“整形”等。这样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
三、联系少先队活动,让教学融于学生生活
少先队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它正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丰富多彩的大、中、小队活动来进行教育,其特点是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在实际教学中,以少先队活动为形式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体验活动,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且使实践活动更生动活泼,更富有童心、童趣,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品德。
在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我把它与我校大队部开展的“诚信伞”活动紧密联系,让学生说说这项活动的意义,查查自己是否及时归还了诚信伞,评评没有及时归还的同学的行为及后果,探讨今后怎样使这个活动开展得更好等。强化诚信意识,让学生懂得从小要说诚信话,做诚信人。
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塑料制品的便利,也正确认识“白色污染”并不是塑料本身的错,错在人们没有正确使用,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塑料废弃品。结合我校“一日体验”生活德育系列活动,开展“一日清洁工”活动,还组织带领学生上街宣传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告别“白色污染”。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少一些权威,多一些活动体验,少一些苍白说教。让生活召唤学生走向实践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感悟、让学生口动、脑动、情动、行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体验、感悟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