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2009-10-28李春景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一堂课一节课自主性

李春景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而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一个基本条件,学生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当主角的地位,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并且真正的有所学,有所悟。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呢?

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开发学生思维空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他们倾向于发散性思维。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和结论性的一致性,就会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禁锢,更谈不上自主创新了。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分析,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不让学生思考,既然让学生思考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尽量地减少干扰。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比一比、摸一摸、数一数,再讨论一下,然后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这时候,我再把他们的结果适当“穿引”,引导他们得出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这样,通过他们直观上的感知和理解,弄清了不同大小,不同摆放方式都不会影响图形本身的形状。一堂课下来,我没费什么口舌,学生们就很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心组织互动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核心成分,其关键因素又是“学生动”,教师配合着“动”,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惰性思维习惯。在自学过程中,我们把老师“教”的过程放手送给学生们,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甚至对于一些偏激或错误的创新,也不要枉加否认,让他们有说话的安全感,最起码要对他们的大胆发言给予肯定。

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也是互动式学习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教师只要给学生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允许他们讨论争辩,并鼓励他们敢于同教材、教师挑战。这样,不仅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还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根据自己的需要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重视课堂教学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小结”

一堂课,有了趣味的开始,寓乐的教学过程,还要有一个完整的结局。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是有一定限度的,学生往往在一堂课的后期出现疲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把组织教学工作完完全全贯穿到一节课的全过程中去,使整节课都进行得轻松、活跃。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新课开始后,直观的教具演示只是认知和领会的开端,若是要建立起相关的法则与概念,就必须把思维的全过程加以整理,再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它们概括出来。也就是说,把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再总结概括,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结”。

小结是全课的重现与概括,要做好这一环节,以下几方面就尤为重要了:

1. 回顾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要领,是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课后回顾一下目标的达成,也是衡量的一个标准。

2. 强调重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易使学生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告诉他们哪里才是重中之重,一堂课学得好与坏,重在“重点”问题有没有掌握。

3. 纳入知识结构。一堂课下来,无论用的是何种教法,都会有一条“链”在无形中串连。回头的看一看这条“链”有没有弄通、弄懂,是对没掌握的知识补救,也是对整堂课的复习。

4. 总结学法。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要从旧的教学观念中转变过来,不能只顾让学生“学会”,还要让他们“会学”。当然,“会学”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把每堂课的学法总结积累再应用。

5. 适时评价。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适时给予表扬,既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要求,又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提供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经历,享受成功后的喜悦。但是学生们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设法再给他们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再给予表扬。表扬不仅是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都足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猜你喜欢

一堂课一节课自主性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怎样写好“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