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09-10-28聂晓文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想象创设

聂晓文

小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要营造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一、创设氛围,诱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学生的活动,而且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型教学情境,促进课堂学习的互动。让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给学生营造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头带火),诸葛亮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如抓住“雾气很大”等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诸葛亮考虑周全、料事如神。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激发好奇,促进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培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创新精神。学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启发想象,引导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如:《自然之道》第七段是这样写的:“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五、及时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一个有待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既是自由发挥的成果,更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抓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创造的事、物、情、境,让学生内心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造就一代具有开阔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造力想象创设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快乐的想象
创设未来
一生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