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点燃创新的火把
2009-10-28茅琳峰
茅琳峰
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的火把,教师就是火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擦出学生创新的火花呢?无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营造学生创新的环境!
一、引发生疑,主动探究,萌发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营造出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而对学生思维的暂时停滞不要放弃,应给予激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面对63+20、63+25、63+28一组题,绝大多数学生都发现了这三题的和在第一个加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第二个加数的增加依次增加的规律。我问:“还有别的联系吗?”经过思索,有一个孩子兴奋地发现:把两个加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各自相加,再将得到的数相加,正巧与和的两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得数相同。如63+20这题,63中的6+3=9,20中的2+0=2,9+2=11,而63+20=83,83中的8加3也正巧等于11!
大家纷纷拿出纸来试验其余几题,这时,又有另一名学生发现:63+28=91这道题,6+3=9、2+8=10、9+10=19,这和91中的9+1=10不相等!我继续问:“大家找找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一会儿,便有许多学生举了手:“2+8=10中的10是两位数,我们如果再加一次1+0=1,9+1=10结果就对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的一句“还有别的联系吗?”促发了学生的再思考,学生的思维在那一刻被我引导走出了以往的禁锢。虽然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是有难度的,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智慧的发现就是这样诞生的。面对后一位学生发现的问题,我再次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自己,他们因为有了前者作榜样,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灵动的光,尽量想出稀奇古怪的又不脱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解决,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一刻迸发了出来!
二、原型启发,突破定势,诱导创新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标新立异。”它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或张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循循善诱,点燃创新火花。
如在教学“笔算退位减”时,我和大家一起归纳出了笔算减法的一般法则。接着,我便让大家试着计算2000-293。这道题个位、十位、百位上都是0,借1的程序很复杂,好几位学生都算错了,我便征求大家的想法。有人说多算几遍,有人说验算,小陈同学说:“我们可以从千位算起,先看百位,百位不够减,肯定要从千位借1,所以千位上就得到1,十位也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百位上就是9-2=7,这样往下算,不容易错。”
小陈的思考方式显然是违背常规的,而且恰恰和我们辛苦总结出来的“从低位减起”的计算法则相对立,可是这个方法少了连续退几位的复杂环节确实很方便。如果教师对于他的方法仅仅是粗暴的打断喝止,不仅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更泯灭了孩子刚刚闪现的创新的火花。教师尊重的询问、认真地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强大的支持。尽管他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并不算新鲜,可是这是孩子自己的发现,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在孩子们自己的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因势利导,也不能用框固定住他们的思维,应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三、注重实践,以动促思,启发创新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是皮亚杰的名言。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在实践中,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下,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触角在多方位的刺激下,创新精神得到启动,创新灵感也得到释放。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有一位老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课的最后,老师又让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所带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组织学生实践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外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多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契合、碰撞后灵感火花的闪现。而教师就是现代的燧人氏,要在学生思想的燧石上敲出火花!
点燃孩子们创新的火把,给他们多一点机会来展示自我,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敢于让心灵真实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