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进城从教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2009-10-28陈淑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成家农村教师农村

陈淑娟

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应用,带来了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但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根本就无从谈起,这就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一些教师思想产生了波动,进城的愿望日趋强烈,一旦条件成熟,就竭尽所能去实现进城从师的愿望。具体表现如下:

1. 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教学条件,优雅的教学环境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城乡教育差距性越发地激起了一部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进城教学,一展身手的强烈愿望。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加之突出的教学业绩,也深得城区学校青睐。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达到进城的愿望。

2. 教学水平较强,且承担语、数、外、物、化的教师,他们受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染,向往都市的生活,特别是最近几年,教师补课收入不菲,一般来讲仅靠补课一项的收入就是自身工资的1-2倍,诱惑力如此之大,不能不让这些在农村一线且教主科的教师钦羡不己。因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拉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地进城。

3. 自身素质一般,且所教学科又不理想,但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不惜代价找关系进城。这部分人进城后虽然没有额外的收入,但双职工的工资也能满足自己正常的生活,没有经济压力。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乐得其所。

4. 家在城里,毕业被分配到农村教学的,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尚未成家。成家的想夫妻团圆,未成家的也不想在农村扎根,这两种人归心似箭,身在农村心向城。而那些常年分居的教师也享受着优惠政策,使得一部分教师调进了城里,连同“另一半”一道,圆了他们的进城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进城的原因无外乎以上四种,可事实却让我们触目惊心,由于大量农村教师的涌入,不但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加重了城区学校的负担。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从农村来看,一部分骨干教师的离开,使得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师资力量就捉襟见肘了,特别是任主科的教师,他们的离开对学校的冲击力更大。原本人顶人的岗位,因他的离开却找不到相应的第二个人来顶替,农村专业对口的教师奇缺,无奈之下,只能找非本学科的教师来打替补。在所有科目中化学、外语教师更是少得可怜。一旦走了人,根本连打替补的人都难找到。特别是毕业年级的把关教师,一旦离开就极容易使教学陷入瘫痪状态。农村的外语、化学教师很少有对口专业的,大多数都是半路改行的,有的连本学科的知识都搞不太懂,如何能胜任毕业年级教学啊!然而,使人更烦恼的是走的恰恰是那些热门学科的多,这样一来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了,实在拆不了就只能挺了。像那些非中考科目的,有的就只好不开课了。导致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任,有条件的家庭便把孩子转进城里或外校就读,同时也使一部分无望的学生辍学。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冷板凳坐一边,一日三餐混一天。更可怕的是搭班的教师由于其中一人的离开而对整个年级的成绩提高丧失了信心,没有了旺盛的斗志,教学极易陷入一潭死水。

我们知道一所学校如果学额保证不了,那么教学经费就会短缺,教学经费短缺,就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要想维持就得讨借,这样下来学校也就是负债经营,仅仅维持而已,那还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啊。

另一方面,我们从城里学校看,由于农村教师的涌入,给学校也同样带来了压力,教师过剩,学额、班额有限。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有的满负荷运转,有的一节都没有,可挣的工资却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要尽快改善农村学校条件,以减少农村教师的非正常流动,保证农村学校教师的相对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城区教师合理地流动到农村,给农村教育注入活力,为农村教育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也应从自身入手,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形式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总之,我们希望看到是教育的明天应该是公平、和谐、均衡、有序的发展。

猜你喜欢

成家农村教师农村
洞中防新冠
民工叹
六月农事
六十岁最美好的年纪刚刚开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