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会城市郊区与中心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

2009-10-27肖士恩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5期
关键词:中心区协调发展

肖士恩 陈 娜

◆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部分省会城市郊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归纳了省会城市郊区的发展思路,分析了一般省会城市的郊区如何发挥特色优势,融入区域分工,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提升竞争力与发展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省会城市 中心区 郊区 协调发展

城市主导现代经济发展方向,是要素聚集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城市郊区作为我国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郊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带动全国农村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我国各省会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发挥着重要的龙头作用,是经济核心和增长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部分省会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其郊区经济也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已基本符合城市郊区化的启动标准。郊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不仅取决于郊区自身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而且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更取决于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协调发展、相互融合的程度。本文重点分析了一般省会城市的郊区如何发挥特色优势,融入区域分工,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提升竞争力与发展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协调发展。

省会城市与城市郊区的特征

一个城市与其周边城市构成体系,这个城市体系与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经济区域,在这个经济区域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核心区域就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一个城市在其所在的某一区域空间范围中的“中心”地位,而大城市则完全是由该市的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规模来划定的,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城市的认定标准不同。从全国来看,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最大的中心城市,且一般就是该区域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等。省会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范围是区域性的,除一些发展较快、较大的省会城市影响跨省区外,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的影响区域是省级区域。

我国一般将城市地域划分为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两部分,城市郊区可以划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两个地区。根据景观形态(土地利用方式)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城市郊区一般又可以概括为城郊结合部,郊区城镇(县城和小城镇)和乡村三种形式。

由于省会城市多数为中等发达城市,郊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相对于大城市郊区来说,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具有更明显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其发展也呈现出更多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地域发展形态上,它既涉及郊区城镇的发展,又涉及郊区农村的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它既包含郊区城镇化、工业化的内容,又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在发展动力上,它既受到城市中心区人口与经济要素扩散效应(即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又受到郊区人口与经济要素集聚效应(即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省会城市郊区建设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多动力、多目标的发展。

城市郊区经济发展与中心区的关系

城市郊区是与中心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地理行政区域。郊区现代化是现代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科学文明及生态文明在郊区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各地区由于发展的历史环境、历史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路径,但是也具有共同的特点:

郊区和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是互动的。只有从城郊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在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的产业、功能等方面合理布局、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达到共同现代化。

郊区要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工业、科技和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成为城市中心区工业、人才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新中心。不但承担中心区的生产要素转移,更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承接国际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转移。

在积极争取中心区带动的同时,郊区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自力更生、对外开放上。要更多地靠自己开拓创新、艰苦努力,发挥和创造自己的优势,采取多种发展路径,全方位地推进经济发展进程。

省会城市郊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以城市为中心”观念制约郊区经济发展

省会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优势明显,这对于郊区来说应该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这样的优势不仅没有对部分城市郊区经济发挥出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由于省会城市是大专院校、军区、大型工业和厂矿所在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城市中心区的经济总量又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份额,因此,一些部门往往习惯性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区范围内,较少考虑如何指导帮助和扶持促进郊区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些部门过分强调宏观管理和调控,将一些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使得郊区在引进项目、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经常受阻。

(二)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一些省会城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较强而郊县较弱。中心城市在工业化发展速度快,郊区工业化发展速度慢,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偏高。与滞后的郊区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就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很多中心城市郊区的小城镇由于规划水平和档次不高,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小城镇人气不旺、城镇化水平不高又反过来制约了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郊区农民收入增加,从而阻碍了郊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郊县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农民要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具有现代化的科技文化素质、开放化的思维意识、市场化的竞争观念。不少地方的农民深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安于现状,怕冒风险,不愿离开土地。还有少数农民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在农民转为市民、传统乡村社会转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农民自身素质适应这样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才会成为可能。另外,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转移。

(四)居住郊区化缺乏整体规划

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逐渐呈现中心区人口总量维持不变或低速负增长、郊区人口加速增长的局面。居住郊区化的发展对缓解大型省会城市中心的人口拥挤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由于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得人们的郊区生活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对郊区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结合人口迁移推动办公及相关服务业的郊区化,郊区缺乏整体规划是郊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整个区域的道路交通网络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住宅区各自配套互不关联,缺乏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缺少各种经济活动设施,致使人们的居住与经济活动分离,几十万居民远离工作、就业地点,造成生活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居住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郊区农业资源遭到破坏

大多数省会中心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相对较少。郊区农业本是调节城市生态、气候和保障城市生态持续发展的屏障,可近年来受到污染的威胁,原因主要是郊区环保意识差、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企业扩散、畜禽场污染、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等。城郊工业开发力度加大,郊区追求土地集约利用而盲目过量使用科技产品已成为郊区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的主要威胁。在一些城市水源地的城郊地区,畜牧业产生的排泄物也逐步变成新的重要污染源,使部分省会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三废”污染的首要接受地,导致边缘区农业与生态空间不断减少。

促进省会城市郊区与中心区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构建城郊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省会城市郊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政府正确引导。政府要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各郊区县要从城市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根据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修订现代化规划,制定更加有利于加速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市政府的投资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环境建设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政府应发挥公共投资的职能,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按照城郊一体化原则,构建新的政策体系和体制。

(二)调整郊区产业结构与布局,提升城市化水平

结合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郊区化。近几年,一些省会中心城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要按照中心区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相结合的要求,优化、调整郊区产业结构、布局,提升郊区的经济功能,推进郊区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充分利用郊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通过对郊区产业的资源整合、结构提升和布局优化,强化郊区发展的产业支撑力度,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

(三)推动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建设郊区文化

针对中心区人口逐步外迁的情况,省会城市郊区商业要紧密结合郊区房地产的发展进行布局和建设,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陆续出台并实施建设各郊区、县发展规划和总体布局,除商业设施外,在一些重点的区域建设办公、服务业设施,以解决人们工作、就业的问题,改变目前郊区居住区“卧城”的发展模式。另外,结合人口迁移推动文化建设思路,加大郊区文化教育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郊区居民素质,培育农民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培育开放、进取、平等、文明的市民文化。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刺激郊区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是郊区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政府对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实现郊区基础设施全覆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提高交通、通信、供电、供气、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配套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郊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形成与城市中心区水平相当的高质量服务体系,增强郊区城镇的吸引力。

(五)注重生态保护,增强郊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切实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推进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郊区城镇生活污水纳管处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全面提高郊区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和处置水平。积极推进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郊区生态网络系统,强化郊区农业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郊区土地的利益途径;有序推进郊区林地、绿化建设,构筑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系统;加强对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宗伟.我国大城市郊区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原因与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课题组.南京市郊县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J].软科学研究,2002.4

3.陶训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J].北方经济,2008.1

猜你喜欢

中心区协调发展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承德县: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
中小城市商贸中心区交通治理对策研究
国外城市中心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