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过热之困
2009-10-27张兴军
张兴军
新能源发展的困境在于,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着各个产业的发展,而有欠考虑的大跃进式扩张,更失去了国家刺激政策的本意。
整治产能过剩早已提上议事日程。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倾向。
建设困局
一份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工率只有六七成。预计今年多晶硅制造产能会达到需求的两倍。而按我国风电装机规模2008年总装机容量1221万千瓦计算,意味着我国已经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两倍的任务。
粗略统计,至2008年7月全国有16个省仅多晶硅项目就有33个项目在建或是准备动工,如果这些项目都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4万吨。产能过剩毋庸置疑。
产能过剩导致的不仅是行业秩序遭到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对环境的污染。“饿死好?还是毒死好?”一位地方官员的提问发人深省。
过剩的警钟已经敲响,涉足红海的新兴产业向何处去?“风能、太阳能的投资热度将可能由此朝更理性的角度转变。”全国工商业协会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史利民坦言。
与多晶硅相比,风力发电有过之而无不及。仅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就规划装机容量1271万千瓦,此规模已超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将达1200多亿元。全国风电设备产能达到年产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为每年1000万千瓦,出现明显过剩势头。
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披露的数据,去年中国拥有的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中,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这意味着至少28%的已建风电设备因各种原因而闲置。风电上网瓶颈短期内显然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状况堪虞。
同为新能源翘楚的核能建设,在速度与规模上与风能不相上下。在2008年下半年,总投资800亿元、设计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福建宁德核电站,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约267.6亿元,预计年发电量超过140亿千瓦时。经估算,政府计划发展核电,在2020年前投入至少4000亿元。福建宁德核电站是国家批准的第九个核电项目。一系列核电项目的报批进入冲刺阶段,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政策,还有一些核电项目马上会得到批准。投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但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却忽略了一些必然面临的问题。新能源专家林伯强担忧,核电燃料的供应问题,可能成为限制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继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按《规划》的核电装机6000万千瓦,2020年对天然铀的需求将达到11250公吨。除非技术上突破,累计从2008年到2020年,按《规划》核电可能需要消费天然铀76518公吨。除非重大发现,中国自身天然铀储量有限,仅有68000公吨,加上原料库存和资源二次循环利用,自身的资源勉强能够满足《规划》的目标。而铀矿的贸易严格受IAEA的监控,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铀矿需要涉及政治、军事等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因此,中国核电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瓶颈,首先保证充足通畅的燃料,才能考虑进一步的扩大装机。核电原料价格因素必须考虑。物以稀为贵,如果全球各国都积极发展核电,如果对燃料需求速度增长过快,必然影响国际价格。
从多晶硅到风电,从风电到核能,我国新能源建设从狂热到了眼下问题重重的时刻。“目前提出的防止风电、多晶硅的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国家对于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会有所减弱,相反,而是更加有针对性有部署地加强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的支持。”史利民上表示,根据国家新能源发展的有关计划,目前国内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型能源行业由于前期有关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其产业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有关方面对于新能源的发展部署安排,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所留下的隐患不可忽略,过热、过快、过高的新能源投资之风是需要向理性投资转换的时候了。
盈利悖论
广袤的内蒙古与甘肃大地,蕴藏了巨大的自然能源。然而,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利润却成了各个地方政府的难题。在破解这个难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为了将强劲的风变成源源不断的回报,甘肃省决定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在酒泉市所辖的瓜州县、玉门市和肃北县建设千万千瓦级特大型风电基地,2010年完成装机容量516万千瓦,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工程静态总投资约1200多亿元。规划报告于2008年4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
一个理想的愿景被这样描述:“如果全部开发完成,酒泉风电基地的总装机容量,将超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量。当地将之定义为“陆上三峡”。而另一个愿景更让地方政府欣喜若狂。“仅以瓜州为例,目前其风电产业相关税收每年约2000万至3000万。但到2015年如期建成825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后,仅在税收一项,当地预估就能达到6亿至7亿元。”可能的税收收益,换得了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客观而言,这也是相关项目跟风而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获批。空前的规模,增添了新的隐忧。
事实上,任何产业在形成规模和趋势之后,就不得不谨慎思考其背后的风险性。新能源建设的浪潮,已经使其发展进程趋于不理性的状态。规模与目标,成本与现实,种种矛盾开始凸显。
据统计,我国酒泉市风电上网电价约0.53元/度左右,相当于火电的0.2元和水电的0.35元之和。内蒙古、河北、东北等地区都已经涨到0.6元左右,吉林风电甚至达到0.7元左右。大投入与高成本预示了风电的尴尬困境。
国家电网人士分析,如果没有补贴政策,风电的盈利遥不可及。国家电网一位官员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风力发电企业都面临亏损难题,它们唯一的盈利空间就在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根据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风电发电企业在设备采购、上网电价制定上均获得了政府补贴。
如果没有盈利,1200亿的投资何以为继?高成本的风电谁来埋单?在风电投资的热潮下,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风电唯一的成本利润空间在于最终上网电价收入,即只能依靠国家政策与补贴来盈利。按上网电价为0.52元/千瓦时计算,风电项目投资回报期为20年,显得过于漫长。另一方面,中国风电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大部分风电运营商长期在亏损和微利中挣扎。
当然,新能源行业并非从一开始便即告亏损。在2008年纷纷上马的多晶硅行业,也确实经历过一段令人羡慕的蜜月期。在2007年年末到2008年中的一段时期,多晶硅市场价格一度高达450美元/公斤,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不菲收入。但好景不长,如今每公斤多晶硅价格早已跌破100美元,盈利难题随之显现。
新能源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个有效的风险机制需要建立。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在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也需要更为深刻。否则,很有可能形成各行其是的不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