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价突涨溯源

2009-10-27顾列铭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9期
关键词:溢价水价水务

顾列铭

外国投资商的压力,水价刚性成本,国营水厂的预算软约束,这三大因素使水价存在强大的上涨冲动。

仿佛一声令下,从去年年底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尤其是六月份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其他城市则正处于准备阶段。

水价为何突然要涨?

先溢价再提价

在促推水价上涨的因素中,外资进军供水市场的影响不可忽略。事实上,历年来的水价上涨,几乎有外资进入的地方都出现了水价上涨,因此很多人士认为某种程度上水价上涨与外资有关。

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是法国水务巨头威立雅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成立的第一家集制水、输配、服务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供水企业。“合作7年以来,我们从来未调整过水价,对此,外方股东强烈不满。”上海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一位员工披露。

而在外资股东强烈不满的背后,则是收购股权时的高溢价。

2007年5月,威立雅以9.53亿元的报价取得海口水务集团主城区给排水一体的项目公司49%股份,报价金额超过标底约3倍,且远高于其他三家机构分别为约4.1亿元、4.4亿元和5.6亿元的报价。

2007年7月,商务部发文同意威立雅受让兰州供水集团净资产45%股份,组成合资公司,对应的净资产折合大约3.5亿元,威立雅承诺将一共投入17.1亿元,远远超过同时竞标的中法水务和首创股份的报价,后二者的价格分别仅为4.5亿元和2.8亿元。

2007年8月22日,天津自来水引资项目开标。标的是自来水厂49%的股权转让,资产价格评估为人民币7亿多元。参与竞标的仅有三家企业——香港中华煤气报价9.2亿元,中法水务报价11.9亿元,威立雅水务报价21.8亿元。

以上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水务市场一连串“高溢价”的延续。

而涨价早在威利雅公司高出数倍溢价收购兰州自来水公司时已成定局。当初,兰州曾向投资者口头承诺每年每吨水价上涨两角钱,但是这项内容并没有写进协议文本,所以并不具有强制性。

没有人相信威立雅会把钱白白扔到水里——时间过了不到两年,2009年6月16日,兰州威利雅水务集团一改两年来的缄默作风,主动与当地新闻媒体见面。在见面会上,该集团负责人一面为企业喊亏,一面阐述了他们对此轮水价调整的“预期”:“根据我们的成本测算,目前兰州市综合用水价格达到1.87元/吨,企业能保本经营。”按照威利雅水务的成本测算,根据现行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1.45元/吨的价格,此轮水价调整中,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涨幅将不超过0.42元/吨。

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与威利雅此前的做法矛盾:既然企业明摆着是亏损经营,17.1亿元的天价收购如何解释?难道当年的高溢价收购,如今要用水价上涨加重百姓负担来埋单?

有媒体报道,从深圳、遵义、呼和浩特、到常州、柳州、昆明、柳州,威立雅水务进入后都引起当地水价上调,上调幅度最高的达55.6%。

跨国水务公司动辄以3-5倍的高溢价竞购中国水务资产,令相关地方政府欣喜若狂,不仅增加了政府收益,而且还引进了外资,提高了GDP与政绩。然而,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从洋水务高溢价收购屡屡得手的情况看,地方政府都希望盘活公共产品生产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其他领域的建设。洋水务正是摸透了地方政府的心思,用高溢价买下水价,最后再靠老百姓为上涨的水价埋单。

2009年5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法国水务巨头威立雅自1997年进入天津,获得第一个项目起的10多年时间,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先后上调了8次,由每吨0.68元提高了3.4元,上涨了4倍。

成本确实在涨

今年3月9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曾表示,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

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曾将水价的构成分成三部分:一、原水成本;二、运营成本;三、税费的成本。从原水成本、运营成本、税费成本这三部分来看,原水成本占水价的20%,税费成本大概占10%,剩下的70%就是运营成本。他表示,运营成本中有几个调整的空间是可以考虑的。如:净水成本、输配成本、大量的管网体系、管理成本、利润成本。净水成本是需要提高的,因为水质在提高,服务质量在提高,过去相关检测标准是35项,现在提高到106项,提高水质的过程中净水成本增加应该说是合理的。

供水成本确实在增加。供水成本增加的原因有环境代价。因为供水不仅仅是工业原料,它也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因此,国家2007年发布了新的国标,把原来水质标准由35项提高到106项,基本和国际接轨,2012年要强制执行。但是,要达到标准要求、解决上述问题光靠20年来建的陈旧设施实际上很难达到,如果不增加成本意味着老百姓的健康很难保障。

同时,污水处理费用也要增加。污水处理在国际上的基本通行标准是叫做“污染者担负”,中国译成了“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就是谁产生了污染谁就是责任主体。城市污水的污染是谁产生的?不光是工业企业。任何居民使用自来水的时候排出去的都是污水,由使用的人来承担处理费也是国际公认的,一般情况下这都是居民担负的。

而中国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提高也是大势所趋。国家发改委多次提出要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改革,和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一样,水也是其中之一。

以前,人们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付也是几分钱的费用,但是到今天水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了,水资源费在逐步提高。水资源费的提高不增加供水和基本的原料成本,这部分成本是国家通过税收和费两种形式,目前国家采取的是“费”的形式,基本上以地方政府收入为主。

根据最新统计,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供水价格为每立方米3.77元(含污水处理费),比上年同期提高4.7%。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这也是全国各地的水价上涨中被普遍提及的两个理由。

低效率和高薪

供水行业是国有公司里改革最晚的几个行业之一,有一种效应称之为“锅底效应”,政府很多服务责任以不同形式进入供水企业,供水行业承接了很多非企业性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供水公司不同程度的人员臃肿,效率低下。

同时,成本约束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城市供水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好。然而,很多企业虽然账面亏损,但企业经营和福利仍然可以维系在较高的水平上。主要有两个方式实现这种不协调:一方面是供水企业通过加速折旧,尤其是占供水资产50%的管网的加速折旧,得到充裕的自有现金。其中,一部分现金用于主业相关设施维护建设,其他的则用于支付各种费用。加速折旧使得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账面亏损。

另一方面,一些成本通过协议的形式合法转移进入副业公司,大部分主业企业能得到副业的补贴。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进行合法的主副业相互调节,故意将成本“做”大。

城市供水管网、净化设备的折旧也是水价的组成部分。这些设施的折旧都是按照一定的年限来计算,比如80年折旧完,甚至100年折旧完,但是一些公司为了赢利,却要在20年甚至10年内就把折旧完成,这样算下来水价自然要提高。在我国目前的城市供水行业,设备管道的折旧过快,缺少规范。

企业通过加速折旧、主副业转移、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大限度提高职工福利,加大成本,转移收益,使相当大一部分资金游离于成本监管之外。用于提高服务、改善水质的投资则难以保障。

不久以前,宁波自来水价上涨或将超过50%,这让普通老百姓很难接受。在宁波当地的论坛上,很多网友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和愤怒。浙江海泰律师事务所律师邬辉林认为,老百姓有权知道事实的真相。“涨价无可厚非,但是财务审计成本就不够透明,水的成本要给一个明确的公示,供水的运营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应该是经过审计的。”

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反对涨价,支持或者不反对涨价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有供水企业把亏损的理由归于为水价偏低,这个原因也让公众反对,因为水务单位在垄断经营的情况下,管理不善、人员超编,都可能是导致亏损的原因。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以提价方式弥补亏损,难以让人心悦诚服。

猜你喜欢

溢价水价水务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水务智慧巡检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NB-IoT的智慧水务建设探讨
影子价格模型在水价分析推算中的应用
调水系统工程水价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水务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讨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