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对冲通胀压力
2009-10-27余力
余 力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必然要有前瞻性,必然要注重战略层次。对未来中国通胀的关注,这是一个大目标。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还要关注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稳定。
在今年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的争议中,如何看待通胀和通胀预期是个重要焦点。在中央层面,对于通胀可能一直是谨慎的。不过,这种形势有了微妙的转变。温家宝总理9月10日在由世界经济论坛主办的2009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开幕式致词中表示,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这是今年以来,国务院领导罕有地正面谈到通胀风险。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在经济数据中,有可能看到一些端倪。万千期盼中,8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终于在9月11日出炉。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十分强劲,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仍在加快,个别经济数据甚至超出市场预期,出口贸易继续回暖势头,国内市场流动性充裕局面不减。不过,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明显趋于增加。
“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虽然官方此前公布的主要议题是党建工作,但在当前形势下,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进行分析并定出大政方略,相信也是此次会议的要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魏加宁研究员分析,在这个敏感时刻,针对宏观政策的博弈已经开始了。一个迹象是,最近围绕通胀的争论再度激烈。由于对通胀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未来宏观政策的调整,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张弛,关系到企业金融环境的松紧,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涨跌,因而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
数据凸显通胀风险
8月份CPI同比下降1.2%,比7月降幅缩小0.6个百分点,而CPI环比更是上涨了0.5%;PPI同比下降7.9%,降幅比7月缩小0.3个百分点,而环比上涨0.8%,到目前为止,PPI已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CPI环比“转正”显然与8月份以猪肉、鸡蛋为首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和水电等公共产品提价分不开,而PPI的变化却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相伴随行。尽管CPI和PPI同比增速从数字上看仍是负值,但通缩压力已大大减轻,通胀的压力开始显性化,未来通胀风险趋于加大。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在逐渐加快,这将带给市场更多的暖色调。如果这种势头持续,今年中国经济“保八”在数字上应该问题不大。这将成为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经济决策上的基调,也为中国政府今后开始关注通胀、应对通胀风险提供了“底气”。通胀风险已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除了股市和楼市的资产泡沫,近期国内水、电、天然气等公共品价格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压力的增大,以猪肉和鸡蛋为首的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让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再次增加。国内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也抢在CPI仍然为负时开始上涨,而且有蔓延之势。这其中藏着一种危险的情景:当实体经济还未真正好转、老百姓收入水平还未提高时,流动性推动的通胀已经传导到基本生活中。“尽管通胀现在尚不能进入到中央政策决策层面,但政策执行部门暗地里还是难以放下心的,老百姓对通胀的预期也几乎是全面开花了。”经济学家郎咸平9月9日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的一场演讲中直言,“不会说有通货膨胀的,一个叫国家统计局,另一个叫主流经济学家,其他都认为有。只要买过鸡肉、猪肉的人,早都认为通货膨胀。”
关注中国通胀的不仅是国内市场。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日前在北京表示,“中国在经济危机的‘狂风巨浪中稳步前进。通过大规模刺激经济和加大贷款力度,中国保持了高增长速度,为全球经济显露出的复苏迹象做出了贡献。中国2009年全年增长速度预计将接近8%。”他还强调,中国当前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此时中国“收回”经济刺激措施还为时过早。魏加宁认为,佐利克的看法代表了美国的看法,也代表了发达国家的期望,中国不能在全球拯救经济危机的协作中率先撤退。“他们认为中国当前不会出现通胀,面临的通胀威胁是微不足道的。”
升值压力重现
实际上,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也可以视为观察国内通胀问题的一个窗口。在近日美元持续疲软的态势下,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再次凸显。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05,较前一交易日小幅走升5个基点。询价系统盘中报价最高触及6.8292元,这已经是该报价在近两个交易日第二次突破该重要心理关口,并创出6月初以来盘中新高。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显然是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整体形势向好和中国出口贸易企稳回升密切相关。虽然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中最“冷”的领域,但是从全球情况来看,近期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最新数据都显示经济复苏趋于向好。例如,美国8月制造业活动指数已突破50大关,结束了长达19个月的衰退;美国制造业新订单量也大幅跳升,出现自2004年底以来不曾有过的突出良好势头。虽然美国8月份失业率创出新高,但失业人数增量有所放缓,非农就业人数数量下降更为明显。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份的46.3升至8月的48.2,为14个月新高。日本二季度GDP较前一季度增长0.9%,折合成年率增长3.7%,是2008年一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对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也越来越乐观,该组织调高了3个月前做出的经济预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加剧,这对“中国制造”产品明显不利,也给中国出口回暖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
“事实上,由于外需萎靡是制约本轮中国出口大幅减速的最大因素,也是中国经济下滑的主因,现在全球经济复苏持续向好,中国出口贸易也将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难以避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认为,未来人民币缓慢升值也是可期的,这将与上半年“明穩暗贬”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一旦全球经济复苏真正企稳,中国出口会越来越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引擎也将再次启动,外储急剧上升又会大幅增加国内的货币总量,进一步推高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引致的需求将使国际市场继续上演“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中国卖什么什么跌”的格局,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输人性传导和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压力合二为一,将令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山雨欲来,这并非危言耸听。
国际化再次加速
在通胀压力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政府正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近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显示政府在这方面的坚定决心。
9月4日,外管局发布的QF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称,拟将单家机构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并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QFⅡ投资本金锁定期缩短至3个月。可以看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仍面临很大危机,金融较为开放的经济体也都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方向并不会改变。
另外,央行在8月末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了IMF历史上第一份债券购买协议,使得央行可能以人民币来购买总额约合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的IMF债券。其中,IMF怎样使用中国提供的人民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过,无论是IMF用人民币向中国购买美元,还是直接将这些人民币提供给受援助的国家,央行以人民币购买IMF债券的行为,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具有比较标志性的意义。同时,此举也有利于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事实上,目前有多方因素促使政府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痛下决心。近些年,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拥有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些美元计价贸易顺差的外汇流入,通过结汇使得国内人民币流动性泛滥,种下了近年来通胀风险的祸根;而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所累积的超过万亿美元资产,其安全性更在此次危机中遭受了严重挑战。人民币的国际化则能使得政府从根源上解决这一两难困境。
此前,央行已经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尼、阿根廷和白俄罗斯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近期消息则显示,央行也正在与俄罗斯及泰国研究签署换汇协议。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也在有序进行,这能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踏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目前,香港与上海和珠三角4个城市已于7月份开展这方面业务,8月初国务院又宣布将在东北边境与邻国试点实施人民币贸易结算,预料有关试点将推展至其他地区。
中央高层也已启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关工作,香港媒体日前就披露,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工作组的小组成员来自央行、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务院部委,而早前卸下国家外管局局长一职的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是这个“人民币国际化领导小组”辖下研究组的负责人,领导研究小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建议。由一个央行副行长在国务院主要官员的领导下专责人民币国际化工作,显示了中央高层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视。
“近期市场对人民币结算试点遇冷议论很多,其实,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展顺利与否,主要取决于外界对于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需要时间,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中国不可逆转的必由之路,近些年美国不负责任的美元发行,以及中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经让中国被迫承担了很大的成本,如通胀风险和美元资产风险。“人民幣的国际化,不仅将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够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金融中心的战略。在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实力重整的关键时期,政府有必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此来博取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