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俗语探源”等

2009-10-27

同学少年·作文 2009年8期
关键词:喜雨连中三元大仲马

张 菁 隽 永

我们平时在表达某些特定意思时,常会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你知道这些俗语都是怎么来的吗?下面就选择几个常用的俗语,加以解释。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不付出代价或不做出牺牲,就达不到目的或得不到好处。那么,这个俗语真的是说牺牲孩子的生命以达到捉住狼的目的吗?其实,“孩子”是“鞋子”的讹传。吴方言中,“孩”和“鞋”读音相近,实为“舍不得鞋子”。因狼狡猾多疑,为了逮住它,猎人往往要翻山越岭,因此不能怕费鞋。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旧时提倡女子“三从四德”。此俗语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顺从地跟他生活下去。这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但人怎么能嫁给鸡、狗呢?原来,这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讹传。乞,乞丐,借指穷家男子;叟,指比女子年龄大很多的老年男子。

有眼不识金镶玉——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好人或珍品。其实,“金镶玉”并不是指黄金镶着玉石,而是“荆山玉”。荆山,在今天的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为西周时楚国建国之地。相传楚国的卞和曾在此得到一块璞玉(含玉之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均被视为顽石,两次受酷刑,后献给楚文王,方识得宝石,琢之成璧,命名为“和氏璧”。“有眼不识金镶玉”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对问题刨根问底;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和底细。为什么非打破砂锅才能问个究竟呢?砂锅,质脆,碰得裂迹,一裂到底。而“问”是“璺”的谐音误传。璺,与“问”同音,指陶瓷、玻璃等器物上的裂痕,裂开而器物未分离。

不见黄河心不死——比喻决心大,非干到底不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人固执,不走到绝境,决不回心转意。那么,为什么说“黄河”而不说“长江”呢?原来,“黄河”本应为“黄荷”。相传,六盘山的一户农家有个女儿,俊俏如荷花,取名“黄荷”。黄荷与财主家的长工喜雨相爱,却遭到黄荷父亲的反对。喜雨最终相思成疾,临终对母亲说:“不见黄荷心不死……”后也说“不到黄河不死心”。

“连中三元”指什么?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科举制度规定,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中,考取第一名的称为“解元”;会试中,考取第一名的称为“会元”;殿试中,考取第一名的称为“状元”,合称“三元”。如应试者在这三级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

京剧主要流派及创始人

谭派——谭鑫培

孙派——孙菊仙

杨派——杨小楼

盖派——盖叫天

言派——言菊朋

余派——余叔岩

尚派——尚小云

马派——马连良

刘派——刘鸿声

程派——程砚秋

裘派——裘盛戎

汪派——汪桂芬

高派——高庆奎

梅派——梅兰芳

荀派——荀慧生

麒派——周信芳(麒麟童)

仲马父子

文学史上父子相传,各自都写出足以传世的杰作,均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并不鲜见,如我国古代的“三曹”、“三苏”。法国也有这样一对著名的父子作家。父亲是《三剑客》和《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亚历山大·仲马,即大仲马;儿子是《茶花女》的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

他们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并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茶花女》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部被译成汉语的西方文学作品。到20世纪初,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及其续集《二十年后》,又陆续被译为汉语出版。此后,仲马父子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

猜你喜欢

喜雨连中三元大仲马
大仲马:才思泉涌
春夜喜雨
喜雨怕雨分两下
大仲马的与上帝决斗
弃婴
大仲马低价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