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中技术创新与扩散

2009-10-26李小金杨智慧林毓芝朱龙凤

经济与管理 2009年9期

李小金 杨智慧 林毓芝 朱龙凤

摘要:特色产业集群蕴含着一个经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珠三角各主要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根植性极强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技术的公地悲剧难题使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弱化。为此,有必要加强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创新与扩散。

关键词:公地悲剧;技术创新与扩散;区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69-0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龙型产业集群隆起带,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进产业制造基地,支撑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镇一级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特点的专业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广东共有专业镇212个,遍及珠三角、山区和两翼地区,覆盖了机械、五金、灯饰、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玩具、鞋业等30多个产业和产品类别。根据Porter、Isaksen等学者的研究,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企业和相关的组织机构通常表现出向同一地理区位集聚的趋势,形成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创新的产生。在广东的专业镇中,大量的同类企业已经形成了空间集聚,为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专业镇是广东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但要依托专业镇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广东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必须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要推进专业镇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的建设。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根据熊彼特的“发明—创新—扩散”的创新过程模型理论,创新始于发明创造,而创新的示范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大面积的技术扩散,而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从经济学本质出发,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相对占有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比较优势的表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尽优势,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特色,因此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群上,这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聚集所形成的本地化产业氛围,它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这个国家和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换言之,区域核心竞争优势通常蕴含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就珠三角而言,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业已形成以及成长中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品牌与技术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两大法宝。关于本文所述及的“技术”,很多学者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活力的本源;(2)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盟已经成为专业镇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内生型创新能力较弱,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政府的倾斜性政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可或缺;(4)技术分共性技术和个性技术两种,政府倾斜性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共性技术;(5)个性技术的研发由企业完成,政府的职责在于只是产权的保护。

遗憾的是,现实并未按理论设计的最佳方案运行。产业集群中同质化经营、模仿抄袭现象普遍存在,据有关调研数据显示,珠三角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专利诉讼案件数量增长明显,尤以外观模仿抄袭为甚①。面对如此现状再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无异于远水近火,但听任事态发展只会进一步弱化集群的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陷入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两难境地。

二、技术公地悲剧

技术扩散过程产生的创新外部性问题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他们分别从“公共产品”、“集体行动”、“外部侵害”、“搭便车”、“囚徒困境”等理论入手,得到的结论则都认为,对外部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是将外部性内在化。

技术是准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比较明显,它可以重复使用,增加使用的次数并不增加其生产成本,即每次增加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技术具有部分排他性,拥有者希望是排他的,因为新技术如果可以独享,拥有的企业可以藉此获得垄断地位,取得超额利润。但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技术一旦扩散,很难阻止别人使用它。以产品外观为例,技术的易扩散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款灯饰、服装、家具新品的推出,都有可能引发一轮跟风热潮。而且技术一旦扩散开来,其“公地悲剧”②的后果在所难免。

对于“公地悲剧”问题求解,科斯定理开出了产权界定的药方。例如,将草原分成若干份并私有化给每一个牧民,出于理性经济人的考虑,牧民会自动权衡所拥有草原的承载量与牛羊数量的多寡,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这是一种变公地为私地的解决思路。问题是,市场上被模仿的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私权,只是易扩散的特性使其具备了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掌握在创新企业手中的专利技术显然不可能再私化给众多的模仿企业。不断增加草原面积似乎是问题求解的另一方法,这与前些年“蛋糕不够分——做大蛋糕”的思想相似。但在“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③”的现实语境下,创新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更多新品以供仿冒者分蛋糕的做多机制极难成立。2007年在上海举行的亚洲最大规模家具展——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上,7家知名品牌参展商谢绝国内观众参观的做法证明④,产业集群的领头企业并不甘心成为免费蛋糕的提供者,技术公地悲剧问题的破解,还需另辟蹊径。

三、案例介绍

技术创新的“公地悲剧”困扰着珠三角诸多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从目前较典型的解决案例来看,变私权为公权,变个性技术为共性技术,由政府提供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是其中的相似之处。下面选取广东省级产业集群区域示范点为例来介绍技术创新与扩散过程中的政府运作的经验。

(一)南海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扩散⑤

西樵纺织业历史悠久,现有纺织企业1 330多家,各类纺织机器3万多台,从业人员约6.29万人,年产各类面料能力10亿多m,号称“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是国内继浙江绍兴之后第二大纺织面料生产和销售基地,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料名镇”的称号。20世纪90年代西樵纺织业也曾有过一段跌宕起伏的经历,当时的西樵纺织业还未从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中醒来便遭遇了技术创新的“公地悲剧”,产品档次不高、花色单一、同质化严重,而且以仿制起家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开发新品。1994年,全镇纺织品生产企业锐减至300多家,产量比最兴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减少60%以上。为解决技术创新问题,1997年西樵镇政府拿出2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了一套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脑制版系统,用于纺织中的大提花工艺设计,高薪聘请技术人员,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机构制版公司。公司自1998年5月开业以来,开发了上万个面料新品种,并以比开发成本低300元的价格转让给本地纺织企业。为避免“一女多嫁”,镇政府规定制版公司设计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只能一次性出售给一家企业,不能向多家企业进行多次转让。政府提供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使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提高了20%~30%,而且新开发出来的品种面料每米价格平均提高了20%以上。2000年,镇政府再投资8 000多万元建立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中心采取会员制,会员企业每年只需交纳一定的会费,就可以随时享受研发中心的服务。这样既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又吸引了企业的参与,仅2005年一年就有200多家企业加入。几年来,中心为纺织企业设计开发的新产品的市场命中率高达80%。

(二)小榄锁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扩散⑥

“小榄五金”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小榄五金逐步成为以生产锁具及配套五金为主的外贸出口加工基地,并带动了燃气具、脚轮、铰链等五金行业的飞跃发展。2007年,小榄五金产业销售收入139.3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的38.2%;五金类企业3 897家,占全镇工业企业总数的53.9%;五金从业人数超过7万人。2007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136.2亿元,税收总额24.5亿元。20世纪80年代,小榄镇一些颇具眼光的创业者抓住国内市场球型锁制品短缺的时机,从国外采购各式各样的球型锁制品开始模仿式生产并赢得了丰厚利润。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球型锁制品的生产中,形成了小榄镇生产球型锁制品的一个高潮。然而,简单的模仿缺乏持续的竞争力,小榄镇以简单模仿为支撑的产品生产遇到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20世纪90年代后期,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特别是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不高,退换率上升,严重地影响了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商誉。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小榄镇政府将一些研制金属模具制品的科研院所引入小榄,并从财政中拿出500多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组建了研制开发各种五金模具设计能力,承接了企业大量的产品外形、结构、功能等设计订单,并以成本价格帮助企业设计各种新型产品模具以及提供技术服务。在全镇球型锁制品企业中,大约40%的企业从中获得了生产模具的新样品和新设计。企业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利润率不断上升。此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自己设立研发中心,以追求企业的个性化生产和更高质量的产品。截至2001年底,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大多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其中10多家还与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共建了技术工程中心。随着研发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广泛设立,由地方政府支持的技术中心逐渐转向技能培训、设备维修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信息服务。

(三)大涌红木家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扩散⑦

大涌红木家具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于2001年10月,广东省科技厅、中山市科技局和大涌镇政府分别投资3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作为中心的启动资金。中心成立后着力解决约束红木家具行业发展的木材烘干、产品设计和环保油漆等三大共性技术难题。首先,中心前期投入15万元与广州能源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一套电脑控制木材烘干系统。新型设备烘干质量好、缩短生产周期,为高质量的红木家具走向北方市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次,中心投入了20万元与中南林学院签订了现代红木家具产品开发合同,中南林学院在一年内提供四大系列的八套产品图样给技术中心,并负责产品的技术鉴定和产品的跟踪完善。这些设计使得大涌红木家具在款式上适应了现代家居的要求,拓宽了红木家具的市场。最后,中心投入38万元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合作开发环保油漆。环保油漆的研制成功,不但使红木家具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更为大涌红木家具向绿色环保家具迈进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各类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上,政府财政支持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成果的使用方面,主要以提供无偿服务为主。

四、分析总结

(一)案例分析

总结“西樵纺织”、“小榄锁具”、“大涌家具”三大产业集群所取得的成绩,政府主导下的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功不可没,或者说,政府提供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不断向前的发展动力。“西樵”与“小榄”的情况类似,都是直接由政府主导完成技术创新开发,政府与企业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如“西樵”规定制版公司设计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只能一次性出售给一家企业,这实际上是由政府帮助企业完成个性技术的开发,补齐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因此,虽然新闻报道或政府文件中仍将其称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但本质上它们与真正的“共性”仍有一定距离,大体可以概括为“个性化技术,共性化研究,个性化使用”。“大涌”的做法更接近共性技术研发的实质,其免费提供的特点也更符合公共产品的特性,毕竟它没有用收费的方法将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普遍适用进行有选择的排他。“大涌”的做法可概括为“共性化技术,共性化研究,共性化使用”。

(二)初步结论

众多企业(公)对行业领跑者(私)技术的模仿复制,是一种私权公用,产生技术公地悲剧的后果为法律所禁止;相反,众多企业(公)免费或低价享受政府提供的共性技术(公),是一种公权公用,不产生纠缠不清的侵权问题。对技术公地悲剧问题的破解,“共性化技术,共性化研究,共性化使用”,应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路径设计。

就现状而言,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一种阶段,政府大可不必将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搞得泾渭分明——无论是何种技术,只要对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有帮助,政府在促成技术的研发成功上就可多下些功夫,在“共性化研究”方面多有些作为,在“共性化使用”方面多动用些财力,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将有提升本地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使整个产业受惠,最终实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帕累托改进”。同时,共性技术的公共研发还将迫使集群领跑者不得不保持个性技术的水涨船高,如“小榄”大型企业自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实践中出现了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过早地转型为技术服务机构或行业商会,或是将中心定位于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有偿服务的现象,这与当地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对技术创新与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诚如上文的思路设计,不断将行业领先技术共性化并服务于众多企业,方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不绝动力。

注释:

①2009年对广州、东莞、中山、惠州、深圳、珠海部分人民法院经济类案件调研的结果。

②公地悲剧:哈丁教授在《公共的悲剧》中描述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聪明的牧人,他们各自勤奋工作,增加着自己的牛羊。出于私利的合理选择每个牧人不断增加放牧的畜群,直至畜群数量超过草原所能承受的极限,草原最终毁灭。

③人民日报情报所网络室,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5-24。

④《上海国际家具展谢绝中国人入场参观引争议》,《东方早报》,2007-09-13。

⑤南海中小企业网:http://www.nhsme.gov.cn/cyjq_show.asp?id=18。

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网http://www.chinahardware.org.cn/chanyejidi/2008-07-31/442.html。

⑦广东家具论坛网http://bbs.driveryes.com/thread-21640-1-1.html。

参考文献:

[1]贾海彦.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叶文忠.集群创新优势与区域国际竞争力[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岳芳敏.创新、升级之路——西樵纺织集群发展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4]王峥.集群创新网络的演进——对小榄镇锁具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吴凌芳.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力量:企业、政府与中介机构——中山市大涌镇红木家具产业集群个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杰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