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社会不应忘记敬老

2009-10-26

环球时报 2009-10-26
关键词:少子敬老国民

加藤嘉一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日本也有老人节,是在 9月21日。当天,日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得全体国民向老年人表达敬意。

“敬老日”从1966年纳入为祝日。那一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男68岁、女73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如今日本人的寿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男79岁、女86岁。日本1.2亿的人口中,100人中就有1个人为90岁以上。应该说,日本是名副其实的长寿国家。

毋庸置疑,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长寿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日本人看待长寿的态度却愈发消极甚至负面。其原因正是因为日本正在进入世界上史无前例的“超高龄化社会”。

日本人越来越不想跟老年人打交道,包括对亲人,都想办法拉开距离,仿佛老人正在变成社会的包袱。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成为日本社会的三条平行线,社会心理上出现了难以消除的“断层”。笔者母亲长期以来在养老院工作,每天要上15个小时的班。在老年人逐年增加的日本,社会福利行业人员最为辛苦,最担忧。母亲经常唉声叹气地说:“家属们都把自己的父母扔给我们。老年人很寂寞,始终抱着无家可归的心情,但我们能力有限,希望政府能够更多地关心这些老人。”

与美国人不同,日本人爱储蓄,谨消费。大家普遍担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年轻人焦虑自己几十年努力储存的养老保险能否回到自己的手上,退休后能否靠养老金过日子?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养活现在的老人。那将来的我们呢?

这样的心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普遍没有安全感。内阁府调查结果表明,75.7%的人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感到不满。少子化严重,牵涉到国家命运。人口的庞大无疑是国家硬实力,但一旦失衡,它也变为造成社会危机的不安要素。深层的矛盾是,社会现代化与国民的寿命几乎正比例增长。

国民应对少子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问题进行认真讨论。但笔者质疑,年轻人为何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不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老年人呢?“国民长寿”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时也意味着成功实现了以人为本,代表着社会的成熟度。社会发展到如今,长寿依然是美德。正是在人们普遍担忧社会老龄化的此刻,或许日本人应该回到根本,敬重长寿的长辈们。

据统计,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2015年耗尽,此后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将开始出现负增长。2050年之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人在“少子化”这一现代化矛盾与“长寿”这一传统美德之间的徘徊,对中国应当有所警示。从同样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的日本经验来看,中国未来的社会能否避免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心理断层,也只能说“未必”。对此,中国人应该抱有适当的警备意识。▲(作者是日本青年旅华作家。)

猜你喜欢

少子敬老国民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敬老爱老防跌倒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
我的最佳选择①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最美重阳节
“国民”与民意
少子化冲击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