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探讨

2009-10-26宋高嵩曲贵民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3期
关键词:方向课程体系素质

宋高嵩 曲贵民 林 莉

[摘要]根据教育部专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构建大土木学科的要求,对土木工程(建筑、道桥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的需求,科学定位,特色鲜明,教学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10157-01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目标,科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道桥方向)所面向的行业发展来看,从城乡建设、公路建设的设计、施工到管理都产生了质的飞跃,面对这一客观形势和发展,迫切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又要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实施应用能力。因此,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探索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即“立足城乡建设和交通行业,面向社会,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按十七大关于“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方针,用现代教育思想构建主动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土木工程建设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教化与养成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整体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平台十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点、线、面、体”多层次强化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主课堂,两贯穿”的素质教育体系。突出和强化子以人为本、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二、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方向)理论教学体系

采取“大平台+小模块”的方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人才市场动态变化的需要。

大平台包括公共课(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即大土木基础)平台。公共课按学科大类全院形成统一的院级平台,专业基础课按大土木形成系级平台。

小模块指专业方向模块。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拓宽就业渠道。适应多变市场的需要。在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基础上,开设工程管理方向,并将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继续向其他相关(如岩土、地铁、港口、水利工程等)方向迈进。

三、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方向)实践教学体系

采取“点、线、面、体”多层次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三创精神。

点,是针对某一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

线,是针对某一专业技术方向开展的专项能力训练。

面,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

体,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

坚持产学结合,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训练是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按照“实行产学结合,优化实践内容,集中强化训练,从严考核技能,增强工程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重组实践教学环节,严格训练要求,使基本技能、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多层次系列训练更加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要求,提高毕业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方向)素质教育体系

采取“三课堂、两贯穿”的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累后发优势。

第一课堂即主课堂,以“两课”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课堂,以课外科技和校园文化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两贯穿是指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融,知、情、意、行于一体;集,德、识、才、学于一身”。

工程建设和人文、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现代工程师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懂得如何理解和运用工程技术与社会背景间的复杂关系;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适应多变的职业领域。这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我们人才培养方案要达到的新的追求目标。

从事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造就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经过四年的学校生活,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养成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

五、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层次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文理渗透的公共基础,系统宽厚的技术理论,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多维立体的实践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精选课程内容,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含量。从“大工程教育观”出发,体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目标是:打好基础两大平台,专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需要什么,发展什么,不断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方案设计如下:

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数理化+外语+计算机文化+体育等)一公共理科平台

专业基础课(力学+岩土+测量+材料十水力+结设十计算语言等)一大土木基础平台

(两大平台)+(道路+桥梁课程模块)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两大平台)+(结构工程课程模块)一建筑工程方向

我们应当立足在研究低温筑路材料,解决由于气温变化所引起的建筑设计、道路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所突破,根据自己的资源形成学科优势,构建合理的土木工程(建筑、道桥方向)课程体系,创出特色。

作者简介:

宋高嵩(1964-),男,山东省平度市人,工学硕士,教授,就职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曲贵民,教授;林莉,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方向课程体系素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