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
2009-10-26杜巍巍
杜巍巍
[摘要]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了舞蹈艺术教育的训练和陶冶,人的全面发展就有缺陷。长期的应试教育给我们人才素质的培养留下许多遗憾。现在,我们已经确切地感受到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飞速的时代需要。因此,普通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艺术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探究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10149-01
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恒久话题。舞蹈教育在高校的综合教育中扮演特殊角色。鉴于现今实情,本人认为舞蹈教育仍需更多的教学投入。作为舞蹈教育者,我们的使命是通过舞蹈教育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舞蹈专业能力。薪火相传,让他们更具备展现生活、社会、人类之美的能力,让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一、舞蹈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舞蹈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知识性教育和素养性教育。舞蹈教育有着直观性、夸张性和协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没有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这些艺术的存在,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我国一向把“科教兴国”作为民族振兴的“铁律”,作为国家综合性的大学的教育,自然也不能“偏理轻文”或者是“偏文轻理”,而这一点在舞蹈教学方面体现得更为淋漓。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能够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般都经过了高考的“考验”,在理工科的学习中已经培养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然而“形象思维”相对比较薄弱。当今社会特别强调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从本质上说,学科交叉所要带来的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融合。舞蹈的训练就是实现其融合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增进情感交流和友谊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体育舞蹈是大学生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一种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具有调节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的作用。在跳舞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使人们产生相互同情、相互关怀的心理,在情绪上相互感染并不断强化,这可以使人们增进友谊,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因此有利于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让大家建立起亲密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团体舞的训练和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些大学生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出一些损害公德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辛苦的舞蹈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世界永远不承认“不劳而获”。同时,舞蹈作为其本身来说,是一门语言——一门自古以来就开始存在、发展的语言。“舞蹈源自生活,生活又影响舞蹈”,相辅相成,而且“舞蹈”和“生活”都讲究完整性和公共性。完整性即指生活是完整的,有快乐、悲伤、开心、忧郁;舞蹈是完整的,也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无论我们现在是开心也好,忧伤也罢;无论我们现在刚开始舞蹈也好,临近结束也罢,这都是必经的一个阶段,要是那些不注重自身修养的同学可以这样去思考,那么就会反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怎样利用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合理设置课程
为教学达到好的效果,合理设置课程尤为重要。合理应体现于系统、精炼与逻辑性。系统性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全面,让学生知道每种舞蹈的特点,分清主次。此外,专业课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同文化课设置的接轨。如学习某种民间舞蹈的同时,还要学习此种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精炼性体现于专业课设置上,应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分解训练。逻辑性,既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此外,还可为舞蹈入门较晚学生提供一些身体技能特训课时。
(二)利用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舞蹈教学中,形体训练是基础教学内容,这种训练可以增强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各关节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气质。什么是气质呢?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通过科学训练而得以提升的。形体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腿部的不良姿态,使身体端正,挺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使学生的身形通过舞蹈训练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更加协调地发展。
(三)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舞蹈教学的全过程是一项艺术创造性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确立学生主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教师的塑造行为,是实现这一创造性活动的最基本条件。在舞蹈训练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以启发学生、培养自我驾驭能力为训练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后,才能发挥在训练中的主动性、自觉性。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法就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认的前提条件。
(四)利用舞蹈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舞蹈从动作的设计、编排,到表演,都包含有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因此,舞蹈教学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舞蹈内涵最终是要通过表现力来展示的,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体现。在教学中从“兴趣”出发,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个性的魅力。将课堂气氛改变为生动活泼,给学生们主动探索、自由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中采用“即兴舞蹈”来增强学生们的创造力,选择大量风格不同、节奏与旋律各异的歌曲和音乐伴奏,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启迪下,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在舞蹈表演、创作灵感、音乐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快速反应、思考能力探索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象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