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海啸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09-10-26袁永平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3期
关键词:海啸毕业生大学生

[摘要]分析金融海啸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就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金融海啸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10142-02

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入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对某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加之,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提高,毕业生挥之不去的择业“都市情结”等主客观因素的叠加,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金融海啸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应对?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一、金融海啸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9年全国有611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受去年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缺口已经凸显出来,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随着金融风暴影响的蔓延,当前到高校招聘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计划有所缩减甚至取消。随着出口和需求放缓,中小企业在成本预算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缩减劳动力成本不仅反映到企业内部的裁员减薪,更明显地是对于新劳动力的引入大大减少,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其劣势尤为突出,由此两个因素产生的共振体现的高校招聘规模大减也在所难免。

第二,房地产、金融证劵、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毕业生受影响较大。由于这些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普遍受制于经济周期的转换,故金融海啸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也必将影响到这些行业。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从而使得这类专业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

第三,部分地区和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和规模均下降。劳动力的地区偏向性也会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水平相对较高,其企业的国际业务相对占有更大比重,相应地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也必然较大。而人才的流动趋向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从而与该地区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矛盾越显尖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针对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从长远来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给高校毕业生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平时积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未雨绸缪应对挑战。

二、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对大学生而言,通过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任何形势下都是明智的选择。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来势汹汹、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其压力不可谓小,但即便如此,通过在就业态度,就业形式上的调整,或许能在“危”中寻“机”,借此“海啸”的浪花,在磨练中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可以从调整就业心态与就业观念、灵活选择就业形式,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一)调整心态,坚定信心,积极迎接挑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大学生要认识到危机即是转机,要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在当前人才供需情况产生了较大矛盾面前,有些大学生开始对求职择业产生了悲观情绪,变得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进而导致了恶性循环。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更应该理性地、辩证地认清当前形势,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也要看到其中隐含的积极因素,坚定信心,以主动乐观的态度,寻找机会。

(二)大学毕业生应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思路要转换,“死守都市”的就业观念要转变,就业期望值要有所调整。大学生只要能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面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那么,就业空间是相当大的。近年来,国家对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招聘名额逐年增多,开展项目日渐丰富,比如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项目。由此可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将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区和行业中去,必将更有利于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自主创业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化解危机、保持活力、不断走向强盛的根本。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成为主动的职业创造者。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看,创业成功的比例是相当低的。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

~30%。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金融危机增加了就业压力,但同时全球金融体系调整也必将产生新的创业机遇。因此,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要发扬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敢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拼搏竞争,勇于自主创业,科技创业,艰苦创业。

(四)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岗位信息,主动出击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毕业生可通过各类专场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社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校友资源、校园网络招聘平台等收集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同时,求职者要学会主动出击。主动出击并不意味着胡乱择业,它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尽可能多地去尝试;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学生应针对自身素质和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有目的性”的主动出击。

(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把对未来事业发展的预期转变为明确的行动步骤。第二,大学生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涉猎各学科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团队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对效率的要求远比在学校要高,因此对员工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等能力的要求也必然会更高,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求职中更具竞争力。第三,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工作经验。要重视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不仅能使大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大学生能够从大一就开始通过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接触社会,就能越早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在大学期间就可以更有目标地去择业。

(六)继续深造,重组知识

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尝试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劳动力需求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故就业市场相对低迷、就业需求放缓、工作岗位不理想等特征将在危机持续时期内显现。因此,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此举显得尤为重要;在另一方面,通过进修可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两三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大学生在经济困难时选择去读书应该是理性的选择,因为这不仅规避了就业风险,也缓解了就业压力,这也是一种投资,在经济危机时读书,机会成本相对而言较小。

不过,这样做同样是有风险的,因为未来的市场预期并不明确,在专业的选择上尤应谨慎。毕业生往往会选择自己大学所学专业进行进修,故在研究生专业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些专业是否适合几年后的社会需求,毕业生必须对其进行考量。另外,一般而言,研究生的培养重视的是专才教育,这点对未来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未知之数,专业化较高的人才未必会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而恰恰中小企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大买家。同时,攻读研究生还取决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政府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资源配置,而市场对人才结构需求的方向作为政策设置的参照,必将影响到我国的高教政策指向。

三、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施展才华、表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随着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格局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东亚的金融经济地位在国际社会日益变得重要,加上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和金融体系健全的过程逐步完成,相信我国将顺利渡过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能够抓住这场金融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与策略,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那么在危机过后,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职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在线网http://www.gradjob.com.cn/,2008-12-1.

[2]罗伟其,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切实做好我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在线网http://www.gradjob.com.cn/,2008-12-1.

[3]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袁永平(1980-),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海啸毕业生大学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连续的海啸
引发海啸(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