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没有那么好
2009-10-26陈思进
陈思进
成了加拿大的永久居民,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回国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开始了中外比较。比较是从太太小玲从上海返回多伦多,把上海的变化告诉我时开始的。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小玲说:“仅仅六年,上海就像换了一般,老城变化、浦东兴起就不用提了,周围亲友的变化更令人震惊。单说那些银行的老同事,多半已至少是科长,住进了宽敞的公寓。”小玲在出国之前是总务科的财务总管,是很有希望被提拔的,为了我出国而放弃了。她的一个同事已成了浦东分行的行长,住房不用说了,而且有了自己的专车。
望着窗外的夜幕,望着那些闪烁着灯光的高楼,我不禁暗想,怪不得那么多移民到这儿后非常后悔。他们原本在国内一年挣十几万元人民币,折合两万美元还不到,以为到了海外一年挣四五万美元,生活会好一倍以上,其实,他们出国前根本没有把各地生活指数考虑进去。
我在美国和加拿大都生活过,发现各地生活指数都不一样。
每次回到上海、杭州,发现杭州一个月七千元人民币的生活,过得和上海一万元人民币的水准差不多,而上海一年十二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质量,和纽约一年十八万美元或者多伦多的六万加元差不多。在上海一年能挣十二万元人民币的人,若移民到多伦多,能找一份一年四万加元的工作就不错了。当然,他的生活水平会大大下降。对新移民来说,想在纽约一年挣十八万美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出国是想多赚钱,一定得三思。
为什么要出国的疑问,此时又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年手捧赴美签证时,心中的那个激动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再见了,父老乡亲;再见了,那些不顺心的人和事。我要去享受蓝天白云,呼吸自由的空气。到了国外,才知道不是那么浪漫。住处,一找便是地下室或者小阁楼,要拿一辈子的血汗钱,才能给只会说英语的子孙换套遮风挡雨的小洋楼。
找工作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哪怕是洗碗筷、刷盘子,经验,是关口,语言,是关口;身份,是关口。能找到一份工作便是幸运。
文化不通是一辈子的事儿。海外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唐人街。狭小的门面散发着不知什么怪味的所谓超市,不知把人带到了什么年代。物品按照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标准是丰富的,鸡鸭鱼肉几乎都是冰冻的,甚至连蔬菜也是冰冻的。
一年又一年,打工学习找专业工作,无暇思索人生的意义,像一只嗅觉灵敏、饿得眼睛发绿的狼,哪里有一块肉或看上去好像是一块肉,就扑向哪里。有些人即使开着还算不错的车,也掩饰不住一身的疲惫和灵魂的空虚。忽然想起为啥出国来着。想不确切了,或许有很多的理由,可决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已。
无论如何,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记忆不可抹杀,社会文化的烙印不可磨灭。这道鸿沟已经存在,勉强的改变只会让人迷失本性。想来,大部分人赞同的是保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风格,而后酌情去融入新的环境。
为什么常有西方人问“既然都说中国很不错,吃了饭还有余钱,为什么还要来美国?为什么还要来加拿大?”很多人回答不清。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这海外一游,才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知道了老侨胞有过更惨烈的搏斗;知道大多数华人为什么那么向往祖国,盼她强大;知道许多的侨胞归国探亲是承受生活的艰辛换取片刻的荣耀;知道今生今世,我从里到外就是活生生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