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

2009-10-23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38期
关键词:如厕表妹

我很老相,但我很耐老

李落落

在部队,装可爱装嫩是让人鄙视的行为,大家更习惯的是装老。在战士堆里,装老的典型行为是自己不动手,别人动手时比比划划。因为装老本身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所以爱装的人很多。

其实,当兵的人差不多都显老。话说我们师宣传科过去有个老志愿兵,很刻苦,风刮日晒都坚持到连队采访,比天天待在办公室里的科长还显老相。那时候没有军衔,干部和志愿兵都是“四个口袋”,有一回他和科长下连队,指导员整队后向他而不是科长报告。

这不是笑话,是我刚开始学写报道时,连干部给我的警告,因为我长得也比较老相。

十来年前的一个冬天,眼瞅着就要满20岁的我,从徐州上火车后和同座的一个家伙聊上了,聊得很热乎。快到天津了,他问我几个孩子,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被这个问题吓了一跳,张口结舌地说自己还没有孩子。他吃惊得比我更甚,说你多大了还没有孩子,你们当兵的是不是计划生育特别严,生孩子特别晚。我说你看我多大了。他认真地端详了我一会儿说,有四十一二了吧。虽然我很想配合他,但也太离谱了,只好说,没有,没有,过年才40。

老并没有什么不好,凭着一脸老相,我在部队很受领导信任,日子过得相当舒坦。离开部队到地方,才知道社会是需要装嫩的。单位的一位女同事,花枝招展的,跟领导说话的时候,舌头一般很难伸直。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她和领导说话,室内都可以关闭空调,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保证你不起鸡皮疙瘩。

但是有一次,忘了因为什么事,这个比我小好几岁的女同事说我:“你这孩子!”就像街头抱着孙子哄的大妈。我于是立即明白,我对她应该表示尊重。因为,她在领导面前是嫩的,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在我面前是老的,复杂得如同百科全书。

前段时间,碰到我的老战友大宝,他说你怎么还是那个样子不显老,然后总结说,有的人天天用脸当武器,脸就老得快,我们的脸用得少,所以比较耐老。

大宝这个人,就是爱总结。这个家伙,十五岁入伍,十七岁的时候,就很少和我们新兵说话,一说话,总要带点道理,不训练的时候,就把作训服的领子立起来,作沉思状。我们新兵中比他年龄大的人很多,就劝他:别弄得什么似的,装什么老呀。他说:别看年龄小,出来混得早,白头发多,黑头发少。

老洪这个人

李晓星

小时候一直认为洪秀全这人很了不起。看现代人给他做的塑像,英眉剑目,鼻阔口方,一副革命领导者的腹有山河的样子。现在读史才知道洪秀全根本不是以前说的那个样儿,是当时的政治需求给这哥们儿炒作成了明星。有点儿像某些上市公司,一屁股“麻刀”但包装之后账目清爽前景诱人忽地成了“绩优”,不过早晚有一天还是得混进“ST”。

首先老洪这人特笨。从道光八年(1828年)起,16岁的他就开始考秀才,15年里考了4次,怎么也考不上。而他的老对手曾国藩,人家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完全是能直接保送北大清华的料儿。同样是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他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在考场外遇到了一个叫梁阿发的家伙,硬塞给他一沓子非法印刷品。这梁阿发本是一个雕字工人,一个叫马礼逊的苏格兰传教士找到他,让他帮忙偷着印刷基督教《圣经》,正穷得叮当乱响的阿发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接下了这私活儿。谁知这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私活儿干完后他成了马教士的学生,并结合中国特色自己搞出了通俗版《圣经》,就是塞给洪秀全的那套《劝世良言》。

其实老洪当时根本没拿正眼儿撩这阿发。一是他觉得这哥们儿好像混得比自个儿还惨,二是他认为自己是个有志青年,正确的努力方向是金榜题名报效国家。他后来萌生反意全是万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给害的。当他第4次在发榜的黑墙上寻找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时,悲愤交加高烧不退长达4天。起来以后他如同换了一个人,每天像练竞走一样地疾奔不止,口中骂声不断。这个高大虚胖的汉子彻底疯了,他像云南的马加爵一样只想杀人。他知道,不来点儿邪的这辈子是没啥指望了。

老洪重新拿起了梁阿发同志的《劝世良言》,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拜上帝教”在这个三十出头其貌不扬的广东人手里诞生了。其实他鼓捣出来的这个教义特别不伦不类,让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很受伤。用英国人富礼赐的话说:“教皇如果有权治他,早就把他烧死了。”

当了教主后的老洪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还是懵懵懂懂,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初期有冯云山,后来是杨秀清,再后来石达开,最后是陈玉成李秀成,反正有一帮哥们儿在前边挡着,他就时不常装个神弄个鬼在天王府里享福。他严禁太平军的官兵们自然婚配,自己的后宫却养着1000多个女人(有级别有职称的)。怎么使也使不完,超过任何一个皇帝佬儿。

这个大腹便便的大胖子后来死得很惨。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几乎是一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不吃不喝不治疗,只服“甘露”。也好,赶在南京城破之前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否则,连他16岁的儿子都被凌迟,他就更可想而知。

老洪跟陈胜吴广刘邦都不一样。他的志向本来就是好好念书,考上“重点”,以正当途径出人头地。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落榜青年的思想问题。否则,必然把社会弄得不和谐。

如厕看书

青丝

到朋友的新居参观,见主卧的卫生间专门做了两格书架,用于摆放如厕时看的书,仔细看了一下书名,从时尚杂志到《文化苦旅》,再到《花花公子》,阅读跨度很大。

很多人都有如厕看书的习惯,溯其渊源,亦颇为久远。以前的城市中,有独立卫生间的家庭极少,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整条街的人共用一间厕所,遇到繁忙时段,往往需要排队。因而有经验的人,上公厕时会在嘴上叼一支烟,耳朵再夹一支,腋下夹一本书前往。即使没有特定的阅读趣味,空手而去,也无须担心没有文字可读——公厕其实就是最早的城市论坛,每一个蹲坑的水泥隔板就是一个主题讨论区。经常有人在上面宣泄爱憎,书写自己的感悟心得,文字简短精炼,诗歌通顺押韵,更不乏图文并茂者。虽然内容大都儿童不宜,却也多少弥补了过去看不到《花花公子》的缺憾。

随着时代的进步,卫生间进入了家庭,在阅读方面却失去了一份精彩,毕竟没有几个人会在自家厕所的墙上进行文字创作——这相当于在BBS上实名发帖,主要是出于被辨认出来的担心。因而时常听到有人陈述,如厕时没有文字可读,就感觉不自在,甚至无法便便,此时哪怕是一张小广告纸,也会读得津津有味。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一类的主诉已经近似于“强迫症”。当然,也可以往好的方面利用。我曾经用两年的如厕时间读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因为这种没有任何阅读快感的书籍,很难一口气看下去,每天如厕看一段正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对我来说,一本书好读与否,也就

是从沙发到厕所的距离。

关于如厕看书,还有个很骇人的说法。清人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载,有个广东的吴生,某日前往拜访余秋室学士,谈到自己曾得过一场大病,梦入阴司,念及老母无人赡养,就哀求阎王放还。阎王被他的孝心感动,拿起生死簿一看,惊奇地问旁边的判官:“此人的阳寿尚未尽,何以勾至?”判官答说:“此人如厕看书,故夺其寿。”阎王点点头,拿出一本名为“出恭看书”的簿子,找到吴生的名字,把本来减寿二十四年改为减十二年。吴生遂活转过来。吴生说,簿子上面还有余秋室的名字,本来佘秋室是状元,因为如厕看书,也被阎王改为了进士,所以特地来劝他改掉这个不良习惯。

这个近乎聊斋故事的传说,或许出发点是好的。古代的厕所卫生状况差,不鼓励如厕看书,不然久蹲不起,对身体不利。炮制这样的恐怖故事,可以起到阻吓的作用,有养生的效果。而现代家居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我敢打赌,如今问十个人,至少会有七个人这样回答你:与其坐在抽水马桶上发呆,还不如看书。

上海越来越高

上上签

表妹大学毕业跑去居委会做干部。居委会主任为了留住人才,对她重用有加,表示她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表妹挺有自知之明,想想自己做主任资历不够,做书记却不是党员,做帮困有点不谙世事,做计生嘛,黄花闺女一个成天发套套、抓超生,以后还要不要嫁人呀!想来想去,只能做文教了。

文教工作做起来还挺忙的,居委会所有的宣传稿都要表妹来写。从前读书的时候,表妹总被语文老师批评作文内容空洞、选题老套。现在她投入到精彩的基层生活中,开始觉得有写不完的素材:盛夏时节,这家空调漏水那家窃电被抓;寒天腊月,那家电热毯起火这家花棚被吹塌……看到自己写的稿子变成铅字发表在社区报上,小豆腐块后面还有自己的名字,头衔是通讯员,表妹说:“居委会工作,还挺有成就感的。”

除了日常工作以外,社区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活动。比如每年一度的社区文化节,还有各种各样的迎春、迎国庆等文艺汇演。活动组织人用商业社会的话来说,叫做项目牵头人。今年的国庆文艺演出,表妹就是牵头人。这工作并不容易,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执行,都需要超凡的沟通能力。有些居委会比较偷懒,直接报一个独唱独奏的节目了事。要知道,在一个几千上万人居住的社区里找几个专业水准的表演者并非难事,据说去年还真的有本市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作为居民来表演。可是我家表妹野心大啊,独演不足以展现居委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也无法响应和谐主题,表妹决定,这一次,一定要来个非专业成员专业级别的大合唱。

招人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为了让那些成天在小区里搓麻将、下象棋、遛狗的居民们踊跃报名,小妹想了不少妙招,其中有一项就是表演时的统一服装不用归还。这下便有很多阿姨,合超市特价花生油不去抢,跑来排练了。三十个老头三十个老太,没多久就凑齐了。可是曲目的安排又成为一大难题。五六十岁的人经历祖国建设的火热年代,要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泉水响叮咚》,七八十岁的人要唱革命歌曲,《游击队歌》《英雄赞歌》,最后实在统一不了意见,表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写一首!

表妹用传统沪剧的曲调,配上翻来覆去的“上海越来越高”,金茂大厦高,东方明珠高……短短一首歌,花样却不少,轮唱、合音、男独、女独、诗朗诵、喊口号……表妹是竞赛型思维,她得意地说:“每多一种花样,就有2分加。”本来,她还准备让老头老太们全部蹲下,在喊口号的时候一个个站起来以示“越长越高”,可排练时每次练到这一节,“哎哟”之声便不绝于耳,总有人说“天气不好腰酸背痛”。表妹于是愤愤:“为什么总是要抱怨天气?”可是,人家一把年纪了,蹲地上那么久,不忍心责怪表妹你,只好责怪天,老年人多善良可爱呀!

猜你喜欢

如厕表妹
新型马桶防员工“带薪如厕”
且谈如厕
瑞典公厕考虑播放音乐
有趣的“寻亲之路”
“表妹”的由来
表妹姐
回本再离
呛爆鲜词
着急如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