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外交到大外交
2009-10-23叶自成
叶自成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国内外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主要的外交决策权集中在国家的少数几个领导人手中。虽然也有民间外交、乒乓外交等,但中国外交总体来说,是一种小外交。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概念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典型的小外交发展到大外交,使外交带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60年来,中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强大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发挥了巨大作用,自身也经历了从小外交向大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
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
中国60年的发展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也是中同外交的指导思想。而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富国强国的路线,也各有其时代主题和特色。
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主题,是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地位,逐渐恢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毛泽东外交思想比较强调反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大国对中国的干涉较为敏感,也表现出强烈的斗争意识;与此同时,为了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摆脱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毛泽东外交思想强调结盟,因此中国在这一时期曾经与苏结盟,与美结盟,与第三世界结盟;毛泽东外交思想也强调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履行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义务,因此中国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刚刚独立的亚非拉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正义事业给予了尽可能的援助。
在毛泽东晚年,他最早纠正左倾政策在外交方面的错误,也可以说,“文革”的结束是从中国外交战线开始的,在国内深受“文化大革命”之苦的同时,中国却在对外战线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中国与美国改善了关系,并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结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统一阵线,并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就是新中国50~70年代外交的灵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虽然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具,但他的现实主义更为深刻,更能超脱于意识形态之上,更能准确地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上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外交。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外交思想:第一,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必须融入世界体系,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的发展、强大和富强,从而赢得世界的尊重,成为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员。第二,强调中国的同家利益,不搞国家间意识形态的争论,把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敌对、对立、分歧与现实的国家间关系区分开来,一切外交工作都围绕着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总目标展开。第三,中国的外交最终要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中国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增大。
邓小平的外交理论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有许多内容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国的外交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在新时期,中国的领导集体又根据变化和发展的形势,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新时期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主题,是在融入世界体系的基础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逐步发挥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这一时期外交指导思想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国家利益与中国倡导的价值观念结合,不仅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利益的结合;不仅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且强调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不仅强调中国的安全利益,而且强调不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同时,这一过程又表现为进一步吸收国际社会的一些共同价值观念,提出了,全人类利益,承认基本人权是普世价值,特别重要的是提出了“和谐世界”的观念。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总的特点,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国际合作和多边组织和活动,不仅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积极推动东亚经济合作,更以一个国际社会重要成员的姿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与各主要国家一起开展国际反恐合作,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中国在东亚和国际经济体系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的新安全观、国际关系民主化、各种文明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主张,在国际利:会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大外交格局的形成
1949年10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九天,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建部大会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外交是国家和国家问的关系,还是人民与人民间的关系?外交工作是以国家为对象,还是以人民为对象?周恩来自己回答说,外交工作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辩证的。
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从小外交向大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国内外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的外交活动高度集中,具有典型的小外交的特征,外交无小事也是这一特征的体现,主要的外交决策权集中在国家的少数几个领导人手中,外交外事执行部门的主体部分是政治素质要求较高的外交部、中联部等部门,甚至在主要的外交执行方面,周恩来以总理兼外长的身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也有民间外交、乒乓外交等,但中国外交总体来说,是一种小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概念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典型的小外交发展到大外交或总体外交,使外交带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外交主要是国家外交,同时也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政党和民间的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的对外工作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开始负责外交大政方针的决策,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有中央外事办公室(党政合一的机构)作为其办事机构。它有利于调动全国的资源办外交,特别有利于国家重大的外交问题的处理,
大外交以国家间关系为主,现在中国的外交形式多样化,有首脑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军事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贸易外交、体育外交、文化外交、媒体外交、环境外交、科技外交等多种形式,除了外交部仍然是国家的主要外交执行机构和国家外交行政事务的主管部门外,中国外交还包括国防部、总参、总政和安全部等单位开展的军事外交和安全外交,商务部和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外交、能源外交,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的议会外交,文化部、教育部、文化团体、高校为主体的文化外交,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中
国人民外交学会等一大批有国家政治背景的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的民间外交,还有国家政府的教育、新闻、环境保护等大量其他领域的部门外交,甚至在一些特殊场合下,某些特殊的中国公民和公民组织也会起到一定的外交的作用。
中国公众参与外交的热情也开始高涨。中国历史上就有天下主义的观念,老百姓有很强的天下一体感,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公民出国旅行、经商、学习、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再加上互联网的出现和全球经济文化互动的影响,使中国公民对国际事务、外交的理解程度也随之增加,爱国热情高涨,参与国家涉外事务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1999年的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是中国民间自发形成民间参与外交的第一个高潮;随后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引发了民间参与外交的第二波浪潮,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外交形成了一定的影响;2008年3月14日,由于西藏拉萨发生的骚乱事件被西方媒体歪曲,伦敦、巴黎发生阻挠中国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个别两方国家领导人会见达赖,美国媒体发表诋毁中国政府的反华言论,这引起了中国民众空前的愤怒,再次形成了中国民众自发参与外交活动的第三个高潮。
这些与国家政府主导的外交主体活动形成了较大的相互呼应,使得中国外交有了更多回旋余地,增加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新手段和形式。中国的外交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外交为民、国家的外交活动以人为本、外交机构要妥善处理中国公民在海外的问题、国家的外交决策考虑民众的情感等新的观念。
中国的大外交还表现在中国外交政策的系统性上,中国的外交是全国内外一盘棋的一部分,外交为内政服务,为国内现代化服务,为广大民众服务,外交工作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外交的大战略就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外交的总政策就是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内容则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经济是中心。
中国国家利益的扩展
外交的核心在于国家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在60年中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后,在实际上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但总的来说,什么是国家利益并不是很明确,这一概念使用也并不普遍,并受到了意识形态比较多的影响,无论是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论战,还是从帝国主义角度批判美国,支持别国人民进行反美的斗争,都是从意识形态考虑较多。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见中,才又提到了国家利益的概念,认为尼克松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来中国的,中美两国的《联合公报》中也指出,“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从邓小平时期开始明确提出外交要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邓小平所说的中国国家利益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国家表现,是人民群众最需要和最关心的利益的体现。从国家利益出发,就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中国的最高国家利益可以概括为中国的发展或中国的现代化,而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核心。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在强调中国的国家利益时,又强调尊重他国的国家利益,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解决冲突,而不是单方面地实现本国利益并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
在新时期,中国外交在自觉地遵循国家利益原则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大大扩展、文化利益的突出上,在国家利益的范围和空间上也有了空前的扩大,逐步从周边利益、地区利益向全球利益发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家利益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体系,它既包括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的统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核心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也包括国家的其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利益,包括中国在主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置和解决本国事务的利益,也包括中国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在海外逐步形成的合理合法的经济利益、资源利益、发展利益,以及中国公民在海外进行各种经济文化旅游活动所形成的利益。中国不搞势力范围,但由于中国的发展而在国外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区域,这种利益区域过去主要限于中国周边国家,现在中国在中东、欧洲、非洲、北美、南美都形成了重大的利益区域,而且在南极区域、公海、外层空间的利益也在日益发展和增加。
中国利益的扩展还表现为,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扩展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公民在海外的经商、生活、学习、旅游活动的增加,中国公司和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外交外事机构和使领馆也把“外交为民”作为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反对霸权主义和多极化、多边主义
在中国外交的观念中,反霸、多极化具有很重的分量,构成了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但不同时期侧重点也不同。
在毛泽东时期,反霸是第一位,主张多极化是毛泽东后期中的一个主题。中国首先反对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在60年代之前,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中国外交的主线;在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毛泽东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并逐渐产生了反对美苏称霸世界的思想。从这一目标出发,就要争取和团结欧洲国家和日本,争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与它们组成反霸统一战线。
因为反对霸权,所以毛泽东对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的提法比较关注,并逐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多极化的思想,他也清楚地估计到了中国在这样一个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毛泽东向基辛格说道,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美国并不把中国看得太重,美国的外交政策的优先次序,第一是苏联,第二是欧洲,第三是日本,最后才是中国,虽然毛泽东也把中国算在五大力量中心之内,但在这些国家中,中国只能是第五,是五个指头的小拇指。毛泽东还向美国人指出,现在的多极化格局还不成形,主要是欧洲太弱,欧洲国家不能联合起来对抗苏联。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认为这是形成世界秩序不合理的一个根源,也是世界不得安宁的一个根源,邓小平曾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基本原则,并提出,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准。在外交的实践中,中国实际上遵循的是这样两条现实主义的外交原则:中国必须避免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处在敌对状态,中国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政策也要维持在这个范围内;中国反对任何一国的霸权主义都不能损坏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不能超越中国当代这一最大的国家利益。邓小平的霸权,前期主要指苏联,中苏关系改善后,中美矛盾增加,实际上多指美国。
要反对霸权,就必须推动多极化进程。邓小平在1990年3月正式提出了多极化的提法,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反霸与多极化思想的同时,也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大的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仍然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但总体上不如过去那样突出,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并不总是从反霸角度来看中美关系,而是比较务实地强调如何避免扩大与美国的矛盾和冲突,在与美国的霸权主义进行斗争时,也要有利有理有节,同时积极推进中美关系的积极发展,并不认为中美之间必然发生严重冲突;第二,在推进多极化同时,强调多边合作和大同之间的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