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安全建设探析
2009-10-22唐世刚
唐世刚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原因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薄弱环节,必须深入分析农村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寻找出相关对策,提高农村文化安全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安全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
农村文化安全建设提出的背景。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原因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阵地缺失,文化传播载体较少,文化场所濒临瘫痪,农民可选择文化活动贫乏,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文化安全是我国文化安全一大隐患。
加强农村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意义。这是建设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安全度,是增强农民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手段。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的农村出现了卖淫嫖娼、贩卖毒品、邪教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农民的生活、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少数农村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在农村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这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构建一个宏观的农村文化。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将农民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上来。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使农民对自己所在农村社区产生归宿感和共同体意识;发挥文化的约束作用,对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言行形成舆论压力、感情压力;发挥文化的辐射作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形象,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这是建设统筹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这依赖于以文化建设作为切入口,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并由此带动农村生产力和其它要素的发展,对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文化安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弱化”。非科学活动增多,理想信念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国信教人数大幅增加,信徒超过一亿。信徒的文化水平也逐年增高,年龄层次也从老龄向中青年过渡。伴随宗教的发展,敌对分子加紧了利用宗教的各种破坏活动,邪教在农村滋生发展。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国内的邪教突出的有15种,活动范围占全国市县的113还多,一度影响群众50余万。封建迷信活动在社会转型时期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活动污染社会环境,动摇一些人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导致社会宗法势力和黑恶势力出现,威胁农村社会稳定。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冲击社会主义荣辱观。由于市场体系、市场组织、市场规则和制度等还没有完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所引发的人们观念的转变比较明显。在农村,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和宣传上的社会主义价值真空导致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严重缺失。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农村更容易把经济效益视为最大追求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把金钱作为价值尺度。与城市相比较,农村自我感觉公平度、正义度、民主度、自由度更低,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观念、实用主义观念等更加流行,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
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制度困境”。文化体制改革落后。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由于受经济水平、思想观念、民主法制意识等条件的限制,在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缺乏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合作联动,而且经常出现党委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异化”——政府没能从办文化角色转向“管”文化、服务文化建设的角色,反而变相产生文化权力寻租问题,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立法滞后。我国文化立法供给滞后于立法需要,文化立法层次的提升滞后于立法规模的扩大,文化立法质量的提高滞后于立法速度的加快,而农村文化立法理论滞后于立法实践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农村出现盗版走私猖獗、黄毒邪泛滥、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高雅文化和主旋律文化不受重视、庸俗文化高调横行等等文化现象。这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急剧变化与变化较为缓慢的支撑文化体制改革合法性的法律之间严重脱节,农村文化安全所需要的法律保障缺失。
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协调发展”瓶颈。国内文化产业面临西方文化产业的强势打压。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这种文化产业的强势侵入,不仅使这些国家在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得高额利润,也输出各种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我国文化建设抵挡西方文化产品的力量薄弱。据有关统计,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总产值占GDP总量不足1%。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文化质量的落后导致抗衡西方文化产品能力不足,而数量上的不足实质就是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西方文化产品大量抢占我国文化市场。
文化资源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市场作用下,资源的流动总体趋势是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农村文化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文化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农村基本已解决温饱问题,基于物质匮乏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相对减少,而其他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增多,这种矛盾绝大多数是文化匮乏所致。农村与城市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会进一步增强区域之间在文化上的对抗性。区域文化发展的不稳定系数的任何扩大,都会给农村文化安全增加新的不安全系数。
加强文化安全建设的途径分析
以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农民,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农村文化安全,必须坚持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民族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这需要加快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以“三农”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关系到“三农”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将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加强党群之间的血肉关系相联系,将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解决农村生活习俗相联系,将促进经济发展与解决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相联系,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改革党的文化执政方式为关键,突破制度性障碍。文化制度是执政主体对国家文化建设在理念上的反映,它是执政主体对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判断并综合这些判断得出的决策结果。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加强与经济制
度、政治制度的合作联动,突破文化的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就是要改革党对文化的执政方式。要实现党管意识形态向党重在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性转移,把具体的文化事务交给政府去管、政府去办,推进文化管理上的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将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方针政策,逐步上升为具体的制度,使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
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增强农村文化经济安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虽然与城市文化产业水平差距较大,但是也有具有自己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要加大培育力度,强化它们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要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理清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以弥补文化产业的局限性。要解决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优秀民族文化文化项目和艺术团体的支持力度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的投入等等,并推出“文化精品”,逐步建立起扎根基层、面向大众、覆盖全面的文化事业体系。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干部群众文化素质。我国农村文化安全的维护,核心问题是人素质的提高。当前,在农村,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不很适应或很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接降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度和支持度。必须弘扬科学精神,改进干部作风,杜绝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以及受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群众观,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夜校、扫盲班、短期培训、兴趣班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农村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确保群众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积极作用。
维护农村文化安全是一个重大的综合型课题,关键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政法系)
注释
①牟岱:“农村邪教产生的根源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光明日报》,200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