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尝散文之美

2009-10-22龚校志鲁永贵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哲思意境散文

龚校志 鲁永贵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从语言色调来看,它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涵来看,它是“观察”,是“思索”。在散文中,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显而易见,散文中弥散着“美”的因子。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初中课文中的散文,来浅尝、品味散文之美。

一、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对特定意境的追求,也揭示了意境美,并且“散文是美文”,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状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纯洁、飘逸的美感。作为鉴赏,我们应好好体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字,传神地写出了承天寺月夜的景色,真是惜墨如金,而又字字千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说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以水喻月,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说明镜似的月光映进了竹柏的倒影,像是藻、荇两种水草纵横交错一样。短短三句,不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写明净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清水的静谧之感;“盖竹柏影也”,则描述了竹柏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月光”、“竹柏影”便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充分领略这月景的美时,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又怎能不从这美妙的意境中体会到作者纯洁、坚贞的节操呢?

二、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情感自然流露,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

其一,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朱自清在《背影》中,以家庭灾祸起笔,在设置父亲送子远行的背影时,描绘出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因此,唯有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主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暗淡,两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其二,情感美的鉴赏,要对情感进行追本溯源,进行一番理性思考。在《背影》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这是因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在的着落。由此可见,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关键是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何途径入手、探幽。

由此可见,感受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还要“晓其理”。

三、领悟散文的哲思美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意图。”(罗丹语)这句话也适用于散文。

要领悟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地理解散文的哲思。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最后揭示哲理:“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时间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我们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的思索,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因此,我们领悟散文的哲思美,既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还要留意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孤立地抽离开来读。

四、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美还着重表现在其语言上,尤其是修辞格上。动词、形容词重在描摹事物的形,若要做到形神兼备,那就要借助修辞格。因为神似是极难直接描绘的,而运用修辞格,如比喻等,就可捕捉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并在这个结合点上形成一种朦胧的影像,使读者产生“神似”之感。如《地下森林断想》中写森林“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一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就极具美感,既使人联想到森林的形态、产生一种美妙的影像,又使人想到森林的作用。

又如,朱自清的《春》运用了大量比喻、比拟、排比来描写春的景色,并收到了“神似”的效果。“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展现出了春的艳丽;“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传神地描绘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形象地刻画出春天温柔的特点。这些语言无不达到形神统一、物性与人情的统一。

再如,王鼎钧在《那树》中通篇以拟人化的手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热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们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是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些语句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它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反省、深思。也正是散文的这种语言之美,才使得它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并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哲思意境散文
Flying Forward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春色满园
哲思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