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减负”越减越“负”
2009-10-22朱继梅
朱继梅
给中小学生减负,是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也是当今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回顾减负历史,我们看到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减负政策年复一年的被提出,却始终没有落到实处,收不到实效。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新政”不断出台。但在笔者的印象中,“减负”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但相当多的学校的减负工作仍处于喊口号阶段。不少学生甚至觉得作业越来越多,书包越减越重,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真所谓“越减越负”。
为何给学生减负提出了那么多年,可是始终收效甚微?我们不禁要想:原因何在呢?
1.“减负”减出了家长的焦虑和担心。现在,在家长当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是一个幸福银行,用童年的辛苦抵押,去换取成年的幸福。”一直以来,几乎没有哪个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在减负政策实施后,家长们对孩子的成绩非常焦虑、担心,不少家长抱怨“作业少了真让人不放心。”在教育部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家长布置作业有所增加,出现作业“守恒”现象。家长们认为,学校“减负”后,作业少了,孩子的自由时间多了,就更不敢放松。有的家长也出于无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觉得只有带着孩子在外面充足了电才觉得心里踏实。因此,就出现很多家长东奔西走为孩子咨询辅导班、家教、提高班等现象。另外一方面,“减负新政”的出台,没让学生觉得轻松多少,反而越减越负。学生们高呼:“还是别减了,学校减得越多,周末我们要做的课外作业越多,上补习班越忙。”
2.学校为生存不减也“负”。质量是学校的筹码,没有质量注定会被淘汰。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学科都制定了课程标准,每学年初都三令五申“各中小学不得怎样”,“各区不许怎样”,但这些规定具体落实得怎样?为了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增强本校的信誉度,“减负”对于现在的学生意思已经变味。减负相当于减去一个负数,起到的反应就是加上一个正数。对于“减负”政策,面对升学压力,学校就要求家长协助监督学生的学业,把学生的回家作业变成“课外作业”,暗示家长给孩子增加习题量。书面作业变成了口头作业,回家要背诵和默写,还要求家长检查和签字。到了双休日,作业量更是翻上几倍,各科试卷纷纷飞向学生。学生就如同机器一样的运转着,书包也是“越减越重”。
3.应试教育制度和升学制度,使“减负”难于落实。在校内、校外夹击之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负,究其原因,是当前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制度造成的。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要考出好成绩,必须考前多练。于是,除了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有单元考、月考、联考、模拟考……满眼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尽的试卷。同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学率可以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惟一指标。校长要想出成绩,就必须用升学率乃至统考来衡量教师、考核教师;教师要想端稳饭碗,要想出成绩,要想升迁调动,就必须重视学升率。如此这般,学生能“减负”吗?
减负的目的是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快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是,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制度的鞭策下,只会导致越减越有负担,甚至连老师和家长也变成了“增负”。因此,减负政策的实施想要卓有成效,就必须从教育制度上作出改变。中、高考制度一天不改,减负的目标就一天无法实现。用应试教育理念去考虑教育改革问题,每个减负措施都演变成了增加学生负担的新“机会”。
这一切都说明,不取消应试教育制度,哪个家长,哪个学校都不敢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掉以轻心。只要他们不放松,孩子自然还是减不了负。所以,在不取消应试教育这个前提下,任何一项给学生减负的措施都是空话。要想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现行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让学生、家长、学校彻底解除应试的镣铐。
总之,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是为了让孩子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家长、社会和学校都应该努力创造这方面的条件,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让我们来共同为之思考和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