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新课程背下涵泳教学的策略

2009-10-22蔡雪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涵泳读书文本

蔡雪梅

“涵泳”,意思为沉浸在水中潜行。用于读书,则指视书如水,全身心地投入书中“玩味体察”。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曾国藩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与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笔者认为,“涵泳”是一种整体性的言语理解方略,是指读者读书时细致入微地体验感受,持久反复地细细品味,从而深刻领会文中的意旨和情趣,正所谓“熟读深思义自知”。

“涵泳”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亟待凭借教学实验和研究来寻找新策略,以实现涵泳教学的新跨越。

一、反复策略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反复“涵泳”的过程,是一个出出入入的过程:读进去,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整体审视、质疑、推求;再走进去,咀嚼、批判、矫正。然而,这种行之有效的自主阅读方法,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常常被简化,显得行色匆匆。讲究涵泳,就是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多次进出,缓急相济,方能成功。老师应通过巧妙设置情境,如用音乐渲染,用图画展示,用语言描述,以评价推波助澜,帮助学生从容入境。

1.在反复诵读中涵泳。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涵泳时,学生以声传情,因声会义,感受着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意境、气韵、旋律,这是教师的任何精辟讲述都不能替代的。这种由反复诵读而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的反复,体现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

《天鹅的故事》情辞动人,其中,老天鹅率先破冰是文章情辞喷涌、震撼人心之处。对这部分教学,笔者没有设计繁琐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涵泳,渐入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老天鹅一次又一次用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的画面。然后笔者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虽然老天鹅拼命从高处往下冲,可是冰面只有一丝颤动,怎么办?”“再冲一次!”“于是,这只老天鹅又腾空而起……”学生们怀着更高昂的情绪朗读这段话。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再次激情引导:“冰面已经裂开一条小缝了,快呀,再冲一次!”学生更加激情澎湃地投入到朗读中。

就这样,学生就在一波高过一波的朗读中深刻体会到老天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同自然较量,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震撼、心灵的洗礼。

对于课文中语言优美、情感浓烈、意境深远的精彩段落,教师不妨就这样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咀嚼体会,从而逐步领略其意旨,并获得见仁见智的独特感受。当然,反复朗读也不是机械重复地读,而应读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欲罢不能。只要朗读到位,学生自然就会涵泳于课文的经典语境之中。

2.在变式训练中涵泳。语文的变式训练,是指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材料,作改变方向或形式的反复训练。由于这种变式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作多角度地推敲、琢磨和品味,无疑会使学生涵泳其间,并产生积极的感悟。例如,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尾,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涵泳的:

师:围绕“音乐之都”,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怎样说才更简洁、连贯?

俞嘉晨: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它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师:用了三个“它”,句子简洁多了。

彭来:我用上关联词,可以这样说:维也纳既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也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里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鲍宇航:我想这样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里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

师:如果把一二句合成一句话,意思会更加紧凑。

严嘉钰:我说的和他们都不同——说到维也纳,这里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它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变换顺序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看,祖国的语言多丰富啊!

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说,接触的全是课文中的语言,这样的表达训练实际上使学生潜心涵泳于课文的语境之中,从而获得语言的内化。设计得好的变式训练能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语境腹地自由涵泳,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3.在拓展续编中涵泳。课文均是经过编者优选的上乘之作,许多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感悟。教师若能抓住这一特点,引领学生继续潜心涵泳于课文的语境之中,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再解读,在续编中创新,在拓展中深化,在文本的视角转换中“涵泳”出一片新天地,就一定能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例如,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尾,笔者设计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涵泳全文,内化文本语言的同时深化对司马迁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伟大人格的认识。“读完课文,此时此刻,《史记》在你的心中是什么?仅仅是一部历史巨著吗?”学生的回答凝结着他们对文本深度的解读,对人物心灵的感应:“《史记》是司马迁对父亲的承诺。”“《史记》是一个史学家的责任感。”“《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活下去的支撑。”“《史记》是司马迁一生耻辱和痛苦的结晶。”“《史记》是司马迁高尚人格的写照。”……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静态地涵泳于课文的语境之中,而且有了动态的思想发展和深层次的言语运用,是高质量的个体言语实践活动。

二、沉潜策略

张敬义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的课始,对学生说:“我给你们两个词,‘吃饭、‘读书,请说出它们的相似点来。”学生说:“吃饭需要咀嚼品味,读书需要咬文嚼字。”老师接着说:“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课。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你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并做好读书批注。”接下来,学生们就开始自主读书批注,老师巡视指导,时间长达10分钟之久。这种以心会文的涵泳之象,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是很少见到的。10分钟的“宁静”似乎毫无看头(尤其公开课),但学生却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这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小组合作远不能代替的。此时,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倾听老师讲解,就远比“江河直下”般的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要好得多,这“宁静”的阅读就显得极其必要和可贵了。此时的沉默是放任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给予了学生与文本浅吟低唱的时空,从而真正实现了生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

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我们对“读”的含义产生了明显的误解。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唯独把“默读”打入了冷宫。结果是课上的表现热热闹闹,课下的收获却冷冷清清。原因在于,教师怕默读会造成课堂冷场,公开课上更是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所以学生个人的吟诵体悟、潜思默想常常被齐诵、集体讨论乃至教师讲解取而代之。诵、议、讲等方法当然有用,但往往弱化了一个重要环节,缺失了一个基本落脚点,即由学生自己沉潜在“静思默读”的涵泳状态里,自主获得阅读体验和语感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提升层次,尤其要推崇学生个人的吟诵、揣摩、体验和感悟。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口之发音是迅速的,而心之领悟是缓慢的,微妙的语义生成,需要一种‘精思的‘静默状态……”书声朗朗固然重要,但是静思默读同样不可或缺,默读是阅读的高级形式。这层道理,古人早已悟到,朱熹就主张“涵泳”宜沉,宜“缓”,“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才能使“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贯通,自然渐浃洽,心与理会”。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也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有一位老师,他在阅读课中所做的不过是引导学生圈圈画画、批批注注,然后师生都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贴在教室里,相互浏览,相互留言,相互评论,可以补充,可以反驳,可以辩论,可以纠错,可以欣赏……这位老师的可贵与高明之处正在于,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涵泳情境,学生们如鱼得水,反复沉潜涵泳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和意象意境中,自然也能深知作品的意蕴和特色。

三、提领策略

以朱熹为代表的传统阅读理论主张“宁详毋略”,另一方面,朱熹又主张不要“贪多务广”,应该“熟读精思”,约其课程,力争以少胜多。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形式丰富了,气氛热闹了,然而在“丰富”、“热闹”的背后,学生的学习只是浮游于文本的表面,所获了了无几。语文教育因素太多,但切不可面面俱到,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针对目前阅读课的纷乱、繁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领策略”,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此,教师首先要在文本中沉潜一番,要善于找寻文本的“领”, “教学的领”,要练就一根善于“提领”的“金手指”。

一是抓住文本的领。什么是文本的“领”呢?概括地说,就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能透视太阳的一滴水,能反映整体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它们往往是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联结点,言语生长和智慧生长的共振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番聚焦。如教《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时,笔者紧扣文本的“领”——宋庆龄同志的话“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并借助这一“领”,革新教学的固有模式,在感悟樟树的每一个特点时,笔者均出示宋庆龄的话“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感受宋庆龄对樟树深厚的情意。因为抓住了文本的“领”,阅读教学的目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明确,且重点突出,方法简单,效果非常显著。

二是抓住教学的“领”。就是学会“减法思维”,尽量去掉非语文的东西,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防止课堂资源堆积,做到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关于教学的“领”,于永正老师感慨地说:“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认为,课也是要“洗”的,只有洗尽铅华,方显出语文本色。

涵泳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阅读教学方法,在今天提倡“以人为本”,追求简朴真实教风的语文课堂上,涵泳教学依然是一抹璀璨的亮色。

猜你喜欢

涵泳读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陆九渊“涵泳”法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我们一起读书吧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