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激发学生听课的源动力
2009-10-22邱福林
邱福林
笔者就政治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听课“欲望”谈谈在自己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些许看法和感悟。
一、教学前奏情境化——给学生一个想学的念头
教学前奏包括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所谓学期模块教学前奏;也包括每一堂课的教学导入,即课堂的前奏。教师的个体形象更多地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并没有太大优势,也难以给学生太多的新鲜感。为此,教学前奏的精心设计和实施对于每一位老师或者每一学科都意义非凡,对于政治学科尤显重要,关系到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由有四:
第一,从初中开卷过渡而来的高一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和意识都非常薄弱,需要学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第一堂课学期前奏的好赖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甚至关系到学生今后两年文理选科的问题;第二,学科内的不同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授课内容相对独立性较强,每一模块的第一堂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学习阶段性的积极性调动;第三,从心理学角度,上好第一堂课,精心设计好教学前奏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征服;第四,学科知识更趋生活化,教师可以从天南地北、古往今来的事实阐述中贯穿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不同模块的知识,让学生信服、让学生体会政治学科的魅力。
比如,在高二刚开学的第一堂课,由于经过了一番文理分科,新组成的班级学生有一部分是不熟悉的,而授课的内容《文化生活》也是全新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期模块的教学前奏尤其是第一堂课对教师来说就至关重要了。如果直接从“什么是文化”开始,就可能会使课堂很枯燥,至少很难引起共鸣,这就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科选择的信心。于是,笔者和他们聊起了《星光大道》节目,聊起了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阿宝的歌曲;接着,让学生聊聊他们曾经旅游过地区的风土人情,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课堂的尾声。笔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总结了大家所聊的所见所闻,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也充分地反映出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适时的收尾,既给了学生一次情感的升华,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了解的一种欲望,给了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念头。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给学生一个得学的盼头
新课改带来的第一大显性变化就是教材突出生活化,而教学过程中更应贯彻的是“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突出真实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催化剂。
1.亲历体验,真切感受。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以丰富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进行真情体验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激发情感,也能更有效的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准备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的时候,笔者通过课前调查获得消息,班级有一位学生所在村的村委会正筹备周末换届选举。笔者就给他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带着问题去选举的现场,有以下几个问题:①村民的选票都是当场自己填写的吗?有没有发现拿钱买票的现象?②当选的数额与候选人的数额有没有差异?③通过这次体验,你有什么收获或是感到疑惑的地方?回来后给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有了任务,他就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从给同学们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对他们村委会的选举的看法,加深了对教材“选举方式、选举意义”的理解,也看到了选举现实背后所折射的部分问题的存在。通过这一亲身体验,他发现了学习政治的作用,无意间激发了他学习的欲望。
2.情景再现,角色扮演。例如,选修3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第一框《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和第二框《中国与联合国》,笔者通过“课堂延伸”栏目进行“人物追踪报道”,让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以模拟采访的方式去接触湖北省荆州市维和警察——管泽平,了解更多关于联合国的知识。如“荆州骄傲—2008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管泽平,是荆州市首位维和警察,2007年3月赴联合国东帝汶综合特派团维和,2008年8月份圆满完成任务回国,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和中国维和警察荣誉勋章。”问题设计:假如你是《荆州日报》的记者,现在让你前往采访维和归来的管泽平,你准备向他提哪些问题?列出问题。从中又可以反映出中国在联合国起到什么作用?这一栏目的设计,既给了学生一个社会实践的主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课堂延伸”,让学生继续关注联合国,在采访过程中完成学生知识重新整合的目的。既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欲望,也开启了他们下一阶段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效用化——给学生一个要学的奔头
“奔头”即愿望、理想。人有了“奔头”,生活才过得充实;学生有了“奔头”,学得才能踏实。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初中的社会和思想政治再到高中的思想政治,政治学科似乎就被单一地定位在“思想”教育上,进而演化为“说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往往是,“老师说教、学生睡觉”。欲以改变这种学生学习低迷状态,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希望和学习政治学科对他的积极意义,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在这一层面上尤显重要。教师在构建教学目标预设的时候向来较为关注的是《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生的固有认知水平等因素,从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设计,而容易忽视的问题是:
(1)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的实际效用,即教学结果所要达到对学生的实用性,这直接关系到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的大小,也就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上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之前,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向家长打听家里的收入是如何支配的,并把支配方式大概记下来;上课时把“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与“股票、债券和保险”两个框题进行整合,主题为“理财从现在开始”,知识小结时展示一张“投资方式大比拼”的优劣比较图,收益与风险同在;让学生根据家里原有的收支情况,再一次重新理财,并作出相应预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做的“模拟投资”比自己父母的收益还要高的时候,那种成功的喜悦无以言表。
(2)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把教学目标设定得低于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那就不但失去了设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学目标的设定超出了学生潜能发展的限度,同样会产生负面效应,给他们一种“遥不可及”的错觉,“理想”活生生地被演绎成了“空想”,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所以让学生明确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效用化,给学生一个要学的理由至关重要。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欲望的激发和诱导,既是教学主导者正视教学效率首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解决“如何让学生学到记忆深处”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认识习惯,还要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可能达到的潜力和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唯有如此,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