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口始开到能说会道
2009-10-22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李玉兰、高明艳、洪瑾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佟乐泉先生说,判断一个宝宝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就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动作;第二个就是语言。
所以,小宝宝学说话这件事,你可绝对不能轻视了。
统计资料显示,婴幼儿语言发育发生问题的概率高居其他各种发育障碍之首。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干预,不仅会严重影响宝宝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学龄期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相关的研究发现,因注意缺陷和行为问题去精神科就诊的孩子中有30%~40%存在语言问题。
宝宝开口,有不同的“起跑线”
随机问了身边的几个家长,对孩子什么时间开口说了第一个词,所有家长都记得一清二楚。可见,大部分父母对这个事情都相当重视,一些父母还经常不由自主地作比较:“人家宝宝比我们还小两个月呢,已经能叫妈了!”着急之余,还暗暗地担心自家宝宝没人家的聪明。
其实,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宝宝8个月就开始说单个的词,不到1周岁就能说简单的句子。有些宝宝智力发育很正常,但三四岁才会说话。有个最典型的例子――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利。有的宝宝或许不经过讲单个词的阶段就突然说出清晰的句子来。不同的宝宝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2岁宝宝可能不停地说,“杰杰要甜饼”、“杰杰有球”,而另一个则早早地会使用“我”这个代词。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一些 。
妈妈担心最多的几个问题
“宝宝老说得不对”
2岁以前的宝宝,发音常常不准确。千万不要把宝宝不准确的发音当作好玩,故意去逗他,学他错误的发音,这样容易使宝宝把错误的发音固定下来,今后想改就很难了。
宝宝的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语言的发展,错误会自动调整。有时候,语言错误可能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不犯语言错误的宝宝,其语言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宝宝的语言错误往往是有规律的,是对某种规则的泛化。虽然用错了,但这正是宝宝已经掌握了某些语法规则的表现。
“宝宝口吃”
宝宝初学说话时,难免会口齿不清,这不能都跟口吃划等号。小明放学回家说,“我⋯我⋯今天在幼⋯儿园被欺⋯⋯”妈妈可能会很严肃地纠正他,“说清楚一点,每次说话都口齿不清,教你很多次了。再说一遍。”要知道,这样严肃教学的结果可能只会与你的愿望适得其反,反而让他讲话更结巴了。约有2/5的口吃宝宝会持续一两年,有个别的要到10岁左右口吃才会消失。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遗传、中枢神经病变、环境压力等,而宝宝在学说话过程中屡受挫折,越来越失去信心,演变成紧张、逃避,也是一大诱因。因此若是宝宝有说话不清楚的现象,爸妈一定要耐心,不要大声训斥或是耻笑他,否则只有负面效果。
什么时候宝宝才能发音清楚呢?这方面个体差异也很大,家长可以做的一是对宝宝讲话时清晰、慢、句子短,二是注意锻炼宝宝的口腔肌肉,比如咀嚼有韧性的东西。
“跟着老人说方言”
不用特别担心。有些定居美国的华裔子女,进幼儿园之前,父母喜欢跟他说中文,入园以后,再跟小朋友们学英语,孩子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上并没有问题。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要小于中文和英语的差异,只要家中平时常用的语言不超过两种,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造成很大困扰。
学知识:周岁内宝宝语言发育规律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也是今后语言的基础。
●2周左右的婴儿能区分人的语声和其他声音,如钟声、哨声等,这种能力是他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同时宝宝对说话声(尤其是高音)很敏感。
●第4周开始,婴儿的哭声可作为一种用来表示身体状态以得到注意的手段。开始它多是表示消极状态,如饿、冷、热、湿、寂寞等。
●到2~3个月就有了表示积极状态的声音,如舒服、高兴时的发音。婴儿情绪越好发音越多;对成人的逗引和说话时的情绪表现也有所反应,如以忿怒声斥责他时会哭,和蔼声安慰他时会笑。
●4个月时婴儿就能区别男声和女声,6个月时即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开始咿呀作语,能发辅音,如d、n、m。
●4~7个月是连续音节阶段。宝宝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发音增多,看见熟人、玩具能发出愉悦的声音,叫他名字会转头;可出现一些重复的、连续的音节,这些音为以后正式说出词和理解词做了准备。
●7~9个月,能发出“ma-ma”、“ba-ba”等元音和辅音,但无所指;可以形成第一批“语言一动作”的条件反射,如说“欢迎”他会拍手,说“再见”会摆手等,有了这种条件反射,宝宝就有了学习与成人交往的可能。
●从11个月开始,是“语言-动作”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快速时期,此时宝宝听懂的词越来越多,可以按照指示去做一些事情,并开始模仿成人发音。这时还不是正式的说话,他可能是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义,也可说是学说话的萌芽阶段。
多年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特别关注宝宝的语言发育行为,作为发育行为儿科主任,金星明教授带领她的学生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宝宝最早学会的50个词汇,按照从早到晚的排序是:
啊 妈妈 哦 爸爸 爷爷 奶奶 阿婆 呜呜 姐姐 鸡 鱼 宝宝 汪汪 吃 猫 拿 蛋 鸭 狗 球 咦 手 脚 灯 阿公 哥哥 弟弟 糖 妹妹 饭 鞋子 鸟 喵喵 不要 眼睛 耳朵 月亮 肉 饼干 嘎嘎 电视机 菜 阿姨 大 娃娃 我 门 要 谢谢 衣服
宝宝语言发育问题筛查步骤
每个宝宝学说话的进度有差异,不过一般来说,宝宝到了3岁还不会叫妈妈、爸爸,或是到了4岁仍说不出有意义的词汇,可能是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父母适度的警觉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逐一筛查——
1.遗传因素:
如果宝宝父母和家族史中有人开口很晚或存在其他语言发育问题,你的宝宝遗传的几率会很大。
2.身体因素:
●查听力:首先要观察宝宝在六七个月左右是不是对声音会有反应。如果你跟宝宝说话,他几乎没有任何脸部表情,在旁边叫他,也不会转头,可能他的听力的确有问题。如果听力有问题,当然就无法学习说话。
●查舌系带:这是器质性的问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也是应该早早排除的因素。
●查口腔功能:有的宝宝在吸奶、吃东西时常常滴落东西、或是一直流口水,这都显示口腔发育可能出了问题。
●查脑部发育:先天的障碍、天生智能不足,或脑部曾受伤,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
3.环境因素:
●语言环境缺乏:有些宝宝因为长期生病,游戏或是和其他人互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学说话不如健康宝宝顺利。
●互动欠缺:有些白领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宝宝“交流”,把他扔给录音机和电视,宝宝缺乏互动的语言环境。
●语言刺激不当:有的家长不懂循序渐进的规律或者急于求成,上来就教孩子大段的句子,把宝宝“吓”住了,反而不敢开口了。
4.心理因素:
●个性内向:有的宝宝天生性格过于内向、畏缩、学习力差,几乎不肯开口,若是没有适时教导,将造成语言发展迟缓。
●自闭倾向:如果上述因素都排除了,还要警惕一种可能——儿童孤独症(即自闭症)。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并不困难,主要从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来考量,如:孩子的某些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伴有一些奇特的行为,儿童目光回避、刻板行为、充耳不闻等。
儿童语言筛查标准
发育迟缓――
24个月,词汇量少于30个。
30个月,结构表达量(有句子结构)男孩少于3个,女孩少于5个。
发育迟缓可疑――
24个月,词汇量少于50个。
30个月,结构表达量男孩少于5个,女孩少于8个。
专家提醒:发现你的孩子语言发展有异样,可以带他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查。专业人员会根据宝宝总体的发育特点和你家宝宝的个体特征做出综合评估,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能言善道宝宝培养方略
奇奇妈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3个月大的奇奇甜蜜对话,“奇奇好乖,起床啦。”“奇奇想喝奶还是喝水呢?”虽然奇奇根本听不懂,妈妈还是不厌其烦。奇奇一天天长大,对于妈妈的声音似乎越来越有反应,妈妈说话时,他会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渐渐地,还会咿咿呀呀地和妈妈“对话”。也许奇奇和妈妈都不懂对方讲什么,不过奇奇显然对“说话”已经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花时间和他“对话”
让宝宝及早开口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像奇奇妈那样花时间和他“对话”。说话时要看着宝宝,也让他看到你的脸和手势,这样能帮宝宝理解你的意思。别太在意他是否能明白你说的每一个字。
用文字“按摩”宝宝的脑细胞
宝宝出生后,妈妈应该常常念故事给他听。无论是童话故事、图画书或是小百科等书籍都可以,宝宝听没听懂关系不大,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以轻柔的音调带领宝宝进入文字和图画的世界,让他觉得听故事是一种享受。
玩互动游戏培养说话能力
当宝宝逐渐长大开始对周遭事物有反应,逐渐了解你说话的意义时,更要多和他积极互动。一些小游戏,可让你在和宝宝平时的互动中培养他说话的能力。
1.认识五官
玩法:妈妈把宝宝抱在怀中,摸着宝宝的头说,“这是宝宝的头”,摸着宝宝的手说“这是小手”,反复地说给宝宝听,慢慢地引导宝宝开口说出这些五官。
2.说出颜色
玩法:拿着色彩板,告诉宝宝这是红色、黄色。给他穿红色衣服时,顺便告诉他“这是红色的”;吃香蕉时,告诉他“香蕉是黄色的”。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认识色彩、说出色彩。
3.图片演故事
玩法:拿着图片来说故事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图片缤纷的色彩最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还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例如,说到“泡泡龙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着宝宝一起玩一玩。通过手的把玩、操作,将图、文和玩具、实物结合,增加宝宝学习语言的兴趣。
记住:要让宝宝认识到所有的谈话都是交流。如果你不等候他的回答就自言自语,或看上去好像不想要他的回答,或者当宝宝或其他家人跟你说话时,你懒得搭理,他可能会觉得语言只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而已。
加强口腔肌肉的训练
有的宝宝口腔功能不是太好,比如平时爱流口水,吃东西的时候滴滴嗒嗒,父母可教宝宝做一些动作练习,以加强说话所需的口腔功能。
训练1:吹气
吹泡泡是最有趣的吹气训练了。你也可以找一些彩色的羽毛,通过吹气,让它们在空中飞舞。另外,一些能够发声的玩具和乐器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哨子、笛子、口琴等。
训练2:使用吸管
教宝宝把嘴唇的力量集中在距离吸管头部1厘米左右的位置上,鼓励他尽可能地多用力。
训练3:吸面条
经常给宝宝做一些意大利面条或者是手擀面,就让宝宝用手抓着吃,然后用嘴把面条吸进去。
训练4:声音游戏
模仿动物的叫声是一个很有趣的办法,可在不知不觉中让宝宝练习一些很难发出的音。例如,如果宝宝发不好辅音“s”,你可以让他模仿蛇的“咝、咝” 声;玩火车游戏,发出“呜⋯⋯七恰恰”的声音。重点是要用“玩”的态度,吸引宝宝学习模仿。
金教授提醒:抓住促进语言发展的有利因素
●父亲或男性照养者的作用不可低估。
●父母照顾要好于祖辈照顾。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多跟孩子玩。
●陪孩子看书、阅读、讲故事(白天、睡前)。
●从教功能性语言(指宝宝平时能接触到的、跟人交流的语言)开始。前面提供的最早的50个词汇就是功能性语言,儿歌、唐诗等则不是。
●如果宝宝先天语言功能不是太好,比如口齿不清,要鼓励他多说,然后再做到说准确。
小链接:父母健谈,孩子聪明
美国的研究表明,尽管基因影响智力,但父母经常同孩子谈话以及交谈的内容也会对语言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宝宝9个月至3岁之间,父母与之交谈多的孩子,在后来的智力测试中,比与父母很少交谈的孩子得分高得多。
“过来妈妈”的经验
寒寒妈
我家宝宝说话晚,在1岁10个月之前,只会说“爸爸”、“妈妈”、“奶奶”、“大”、“破”这些简单的字节。暑假从老家回来,宝宝似乎突然长大了许多,开始说一些以前没说过的字了,如“姥姥”、“宝宝”,后来会说的话越来越多,到两周岁时就会说“姥姥买蛋蛋吃”、“不吃南瓜”等句子了。现在他2岁2个月了,已经会说大段的话了,还会给妈妈讲故事了。
在这里告诉妈妈们,宝宝说话晚也不用着急,说话晚并不代表宝宝笨,他前面虽然不说,实际上是在积累,一旦开始说了,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你只要多陪宝宝玩,和他说话、唱儿歌、讲故事。
翩翩妈
因为我的个人喜好,翩翩从会说话起就在念唐诗了。每天晚上,翩翩也是在唐诗的吟诵和唐诗故事中睡着的。一到晚上,翩翩就要求听“妈妈唐诗”。我后来想,翩翩其实是把妈妈和唐诗混为一体了,妈妈在说唐诗时特别温柔、有感染力,于是唐诗也分外可爱了。所以她是真的热爱唐诗,甚至超过了儿歌。翩翩两岁多,我在家里吟诵《琵琵行》、《木兰辞》等长诗,翩翩在旁很注意地听,随后就要求“教我琵琶”。就这样,在她的强烈要求下,3岁时翩翩就可以背诵这些长诗了。
我觉得背唐诗很有好处。首先,翩翩记忆力明显强于同龄宝宝。翩翩上幼儿园,学习很轻松,可以完整地叙述在学校发生的大事小情。第二,迷恋有节奏的东西。翩翩没有音乐天分,唱歌荒腔走板,但节奏感很强,后来学了钢琴,这点让老师印象深刻。第三,对文言有领悟力。
爸妈须避免的3大误区
1 把“说话”当成背景音
如果你喜欢整天开着收音机,那就尽量在你实际上没注意听的时候只放音乐。如果你在听说话的节目,要让宝宝明白,你是从他看不见的声音中获得了有意义的交流信息。
2 强化叠音字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会对宝宝说,“你今天吃饭饭了没?”“这是狗狗,那是花花⋯⋯”这可能就拖延了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要尽量缩短宝宝使用叠词或儿话的时间,用正常的交流方式,让宝宝自然而然知道正确的说法,也训练他说多音字和短句。
3 越俎代庖
“宝宝是要喝水吗? 妈妈给你拿。”只要宝宝指着水瓶,家人立马“领会”意思,很快帮他解决了问题,这无形中剥夺了宝宝尝试用语言表达的机会,这在一些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特别多见。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孙子一个眼神,奶奶就知道意图何在。“反正不说你们也知道”,渐渐地,孩子开口说话的动机就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