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

2009-10-21李世彬孙淑云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三环谷粒胡麻

常 志 李世彬 孙淑云

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世界稻区都有发生。胡麻斑病在我国水稻种植区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生,但一般不足以造成严重损失。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山区冷授稻田和晚稻秧苗发生较多。主要引起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米质,一般造成减产10%,严重时可达30%以上。

1 症状 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地上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枝梗等。叶片受害后初为小褐点,后扩大为椭圆形褐色病斑,因大小似胡麻籽,故称之为胡麻斑病。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呈灰黄色或灰白色。严重时,病斑密生,常相连合,形成不规则大斑。谷粒上病斑与叶片上病斑相似,可扩展至全谷粒。湿度大时,内外颖合缝处及谷粒表面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层。穗颈和枝梗受害,症状与稻瘟病相似,但病部呈深褐色,变色部较长。

2 病原 水稻胡麻斑病病原菌为一种真菌,是无性孢子类平脐蠕孢属稻平脐蠕,是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宫部旋孢腔菌,有性态仅在人工培养基上发现。分生孢子梗常2~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膨大,暗褐色,往上渐细色渐淡,不分枝,顶端屈膝状,有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褐色,有3~11个隔膜。菌丝生长温度为5℃~35℃,最适为28℃,分生孢子在8℃~33℃都能形成,以30℃左右最适,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稻种或病稻草上或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内越冬。翌年播种后稻谷上的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病稻草上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和本田的侵染。该病菌的侵染对气象因子要求不严格,但薄地、沙质土、酸性土、缺肥、缺水、长期积水、日照不足、根部受伤等引起水稻生长发育不良的因子对病害的发生均有利。

4 防治方法 该病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4.1 改良土壤 深耕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增强吸水、吸肥能力,提高抗病性;增加有机肥,改善沙质土的团粒结构,适量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促进有机质的正常分解。

4.2 合理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同—时要注重氮、磷、钾的配合施用。合理使用微量元素肥料。发病田增施氮、钾肥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4.3 科学灌水 要结合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科学用水,防止脱水受旱,也要避免长期深灌,以实行浅水勤灌最好。

4.4 药剂防治 在胡麻斑病发生区,合理施药是控制病害发生危害的重要手段。大田施药的时期和次数是建立在田间病情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情况综合考虑,应掌握在发病初期施药。

4.4.1 种子消毒处理 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厘米,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4.4.2 秧苗带药移栽 发病秧田、旱育秧、两段育秧在移栽前3~5天,每667平方米用20%三环唑600倍液60千克喷施后带药移栽;一般秧田采用三环唑浸秧苗,即将拔起的秧苗倒置于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药液中浸l~2分钟后捞起,堆闷20分钟后移栽。

4.4.3 喷药保护 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本田防治,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首次施药不宜过迟。稻株上部3片叶片病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每 667平方米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25%咪鲜胺乳油60~100毫升,或2%春雷霉素液剂100毫升,对水50~60升喷雾。

猜你喜欢

三环谷粒胡麻
三环填数
银三环(千里达)
食言者
胡麻高产栽培技术
谷粒和沙粒
食言者
优化胡麻胶提取工艺的研究
地表深井降水在胡麻岭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三环陶瓷小镇
无言的丰碑——记中铁一院胡麻岭隧道设计科研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