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2009-10-21庞玉芳李湘
庞玉芳 李 湘
仔猪死亡率过高是集约化猪场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猪的经济效益。要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促进生猪生长,必须查清仔猪成活率低的原因,采取综合性科学管理与防病措施,才能有效保证仔猪的成活率不断提高,使其生产效益有所保证.在养猪生产中,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死胎、弱仔猪、冻死、压死和仔猪黄白痢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仔猪成活率,应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先天素质
母猪妊娠后20天左右(10~30天)是第1个关键时期,此期在营养上,应注意饲料的全价性,注意饲料的营养质量;在数量上不要求多,只要求够食用即可;千万不要饲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否则易引起胚胎早期死亡和流产。第2个关键时期是母猪妊娠的最后1个月,此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体重的60%以上都是在这个时期生长的,所以需要的营养物质特别多,要求饲料既有质量又要有数量,特别要注意满足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的需要,此期和前期一样千万不要饲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否则也易引起流产。只有加强母猪妊娠的饲养管理,才能获得初生体重大、数量多、体质健壮的仔猪,使仔猪的成活率提高。
2.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
2.1 防冻、防压
仔猪出生后第1周要力争初生仔猪全活全壮。初生仔猪抵抗力差极易死亡,特别是头3天死亡最多,所以,搞好仔猪第1周的护理十分重要。寒冷是仔猪成活的大敌,如保温措施不力,仔猪就会被冻死和压死。应将仔猪放入保育箱(如大木箱)中,用电热板、火炉、红外线灯或40~60瓦的灯泡取暖。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7日龄为32~28℃,8~30日龄为28~25℃为,31~60日龄为25~23℃.还要做到"五注意",一要注意仔猪生出时要迅速擦干身上的黏液,及时放入保育箱(木箱);二要注意产房内(圈内)温度在10℃以上;三要注意圈内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潮湿;四要注意最好在母猪圈内设立护仔间,让母子分开睡觉,让仔猪自由出来吃奶,并逐渐养成习惯;六要注意仔猪出生后应及时剪掉犬牙和尾巴,避免咬伤母猪乳头及咬尾病的发生。
2.2 让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初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含有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初生仔猪自身的抗病能力。因为初生仔猪本身没有免疫能力,必须从母乳中获得所必需的免疫球蛋白,因此,仔猪出生后1小时,就必须让其吃上初乳。
2.3 固定奶头
仔猪出生1小时内实行第1次人工辅助吃奶,固定奶头,采取强仔猪固定后乳头、弱仔猪固定前乳头的办法,使每头初生仔猪都能尽早吃足初乳。仔猪出生后每2小时左右哺乳一次,7天后可让仔猪自由出入护仔栏,任意吃奶。
3.尽早补饲
为保证仔猪正常生长,必须及时补充饲料。一般在5~7日龄开始训练仔猪开食,可用仔猪料放到仔猪补料栏内,让仔猪自由采食,这样到20天左右仔猪就能学会自己采食饲料。
4.顺利断奶
一般1月龄左右就可断奶,断奶时,应采用“三不变”和“四过渡”的断奶方法,所谓“三不变”即环境不变,采用赶母留仔法,把仔猪放在原圈饲养,把母猪调圈;饲料不变,断奶前喂啥料,断奶时仍喂啥料;饲喂方式不变,奶断前后饲喂次数、方式不变。断奶要做到“四过渡”:断奶逐步过渡、猪圈逐步过渡、饲料逐步过渡,饲料量逐步过渡,使仔猪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并且,仔猪在原圈饲喂10~15天后要转圈,应将强、弱仔猪分群分圈饲养。
5.疾病防制
5.1 预防贫血应补铁
仔猪出生2天后,可用硫酸亚铁2.5克、硫酸铜1克,溶于1000毫升凉开水中,过滤后给仔猪口服,或涂抹在母猪乳头上让仔猪舔吮,每次0.5~1毫升,每日3次,连用7天。
5.2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
仔猪出生后3~5天,不超过7天,易发生黄、白痢,在饲料中加1%的土霉素添加剂或其他抗生素预防黄、白痢。治疗药物可用:痢菌净、碘胺脒口服或注射,另外配合添加维生素C、B效果更好。仔猪白痢用痢特灵片内服效果更佳。
5.3 仔猪水肿病及体内、外寄生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发生于断奶前后。预防措施:仔猪20日龄时,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1~2毫升,同时在母猪饲料中添加含硒的添加剂。不要突然改变饲料与生活环境,减少应激对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仔猪60日龄时,必须进行体内、外驱虫,可选用1%敌百虫片剂和左旋咪唑注射液驱虫。
5.4 制定免疫程序,搞好防疫灭病工作
提高仔猪成活的健康措施仍不失为确定科学的防重与治、预防为主的免疫程序。为了杜绝猪瘟和防制猪黄痢的发生,采取超前免疫仔猪初生后,吃初乳前要按要求做好猪瘟疫苗注射,并让仔猪口服抗菌素(链霉素、痢菌净或氟哌酸等),然后隔一小时方能吃初乳。这样才能保证防疫成功。其他疫苗注射按防疫程序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