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板子不只打在中国身上
2009-10-21
别纵容信贷无限扩张
易宪容
最近,全球经济、股市及商品市场渐见起色。美国道琼斯股指重新迈上万点大关;香港恒生指数也创出了15个月以来的新高;中国股市2009年曾上涨一倍多,房地产市场更是创下奇迹。随着全球股市指数全面上涨,金价、油价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美元持续下跌,世界看上去又步入2007年之前经济增长的快车道。
然而,这是一种假象,有如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假象,是在用一种新泡沫掩盖旧泡沫。自去年金融海啸以来,不少国家的政府基本都采取短视的、以毒攻毒的、措施猛烈的救市政策,其作用短期可见,却增加了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及潜在风险。如果各国政府对此没有十分警惕,这些假象的背后是新一轮楼市及金融市场泡沫的吹大与破灭。
当前美联储的救市政策,并不是用来重新建立美国新金融体系,并不是通过金融改革来改变以影子银行为主导的、过度使用公共性的金融体系的激励机制,而是以流动性救助为核心,希望向美国的金融体系注入更多流动性,让既有的影子银行体系苟延残喘。
目前,美联储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应对货币政策,化解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金融体系开始稳定,信心得以恢复。但是,如果这种信用扩张没有限制,或当市场流动危机得以化解时,立即改弦易辙,那么新的泡沫被吹大就不可避免。因为,在这种融资成本低、融资易获得及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一定会推高资产泡沫。
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本来就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本来就不存在流动性不足,但是,当政府信贷管制放开,立即让天量的银行信贷涌入市场,甚至于默许不少商业银行改变信贷管理规则,采取对信贷员极端激励的政策,让银行信贷大量流入各种资产,特别是流入房地产市场,造成国内房价成倍地增长,也让中国经济又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这种信贷无限扩张的态势,尽管短期内能够推高资产价格,可以让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泡沫吹大直到破灭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如果各国政府不对现行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改变这种信贷无限扩张的政策,那么这些政策无疑又在制造新一轮金融危机。▲(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吴东华
《环球时报》10月19日刊登了探讨“中国贸易大国地位还能维持多久”的三篇文章。以上三文主基调是向外走,而且都认为中国能成贸易大国,笔者想做一点补充,从外贸的本质探寻走出去之路。
笔者认为,贸易统计数字是假象,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最近认为,贸易数字是歪曲画面,认为中国出口只是最后的组装者,但各种半成品的组装却发生在海外,而中国出口总金额中没有扣除组装的价值,对中国出口总金额总数量进行贸易制裁,对中国外贸不公平。这就是一种本质的认识,同样,对于贸易摩擦数字的认识也需要本质的认识。
虽然中国遭遇的外贸摩擦,如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数量增多,但是本质上未必全是中国受害。比如,今年初印度对中国玩具暂停进口,结果造成印度玩具价格翻倍上涨,一月余时间被迫取消禁令。为什么?因为突然之间没有强大的供应国。印度后来做了一些修正,允许有国际安全认证机构、国际玩具协会认证的中国玩具产品进入印度。
比如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国内外虽然认为其他国家轮胎会取代中国出口美国,但忘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其他国家轮胎的质量差于中国,不能用于备用轮胎,这才是这些年来竞争不过中国轮胎产品的真相。如今这种比中国差的轮胎出口到美国,美国人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只能变成被动接受中国轮胎的涨价。
还比如2006年开始的欧盟对中越鞋产品进行反倾销,行将到期时,欧盟委员会想通过评估政策建议方式延长15个月,但是27个成员国有15个国家似乎认为这是个馊主意。因为鞋子设计和零售都在欧洲,只是把代加工放在中国,欧盟拿大头利润,中国拿微薄利润。为什么这些年来,不把代加工放到印度等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去?是因为这些国家代加工的鞋子容易断底、掉根、脱帮、漏水等,两双鞋子穿破了,中国的一双鞋子还没穿坏,而两双鞋子的总价比中国的一双鞋子高,消费者不满意,这会使欧盟鞋业零售商声誉扫地。所以,还得接受中国来代加工鞋子,如果把加征关税转嫁给中国,会变成中国鞋业出口亏损,中国制鞋业不会接亏损的订单,这样就变成欧盟被动接受中国鞋。那么,谁承担这笔关税呢?欧盟委员会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欧盟鞋子没有涨价,变成进口商、零售商分摊加征关税。很明显,欧盟的板子不是打在中国身上,而是打在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身上。
以上三个例子都说明欧美印把板子都打在本国身上,如消费者、进口商、零售商,但是这个数字却记在中国头上,这才是本质。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外贸的专家和媒体,应该多多研究多多宣传这种外贸制裁本质,因为中国产品虽然是低档次,但在质量上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略胜一筹,变成国外贸易制裁国被动接受中国产品。另外,由于其他国家供给量有限,突然切断中国产品,找不到大量替代产品,也变成国外贸易制裁国被动接受中国产品。这两个被动接受中国产品要让全球各国知道,使国外心理防线崩溃,他们在贸易制裁时自然投鼠忌器,这样,贸易摩擦数量会自动下降。如果仅仅是满腔愤怒地高呼反对贸易制裁,或以牙还牙,没使国外心理防线崩溃,恐怕摩擦数量仍会上升。
综上所述,中国外贸本质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与外贸研究人员缺乏哲学认识论功底有关,恰恰是外贸本质的揭示并传导到全球,让各国政府认识到两个被动接受,产生投鼠忌器心理,才是有效控制贸易摩擦上升的办法。▲(作者是香港《台商》杂志首席经济学家。)
气候问题上的中印博弈
周纪超
气候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较劲的场所,也是中印两国博弈的舞台。最近,印度在气候问题上频频表现突出。印度环境和森林国务部长拉梅什近日指出,西方有关气候变化的数据很多都有“偏见”,印度须建立自己的环境监测和研究机构。
8月底印度的一个举措更是给了中国一记重拳。印度总理辛格原则批准了碳排放“封顶和交易”计划,预计将在2015年前在印形成一个总价值达到150亿美元的碳交易市场。
“封顶和交易”计划源于美国90年代初对二氧化硫排放实施的减排量市场交易制度,是指先设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限,继而向温室气体排放部门提供排放配额,供它们使用或交易,以达到减排目的。后来欧洲据此建立了欧盟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也是以此为模板的。这个机制一向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也就是富国的专利,穷国想都不要想。现在,印度成了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吃螃蟹的。
这让中国很尴尬。论人均排放量,中国是5吨,美国是20吨,欧洲和日本是10-15吨,我们确实比他们低得多;但是,印度是1.5吨,非洲连1吨都不到,我们又远远多于他们。按照咱们国内的惯常看法,“封顶和交易”计划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成本,降低出口产业的竞争力,限制中国经济发展。这是西方针对中国的阴谋,中国绝不能接受。
最近,我们在和美国谈判,要求取消美国对华贸易中的保护性条款,其中就有对不采取封顶和交易的贸易伙伴,要对相关行业的进口货物课以碳税,以对美国国内接受减排义务的产业显示公平。问题是,现在印度已经有了这个东西,自然不受限制,那么,中国该怎么办?坚持以前的立场,我们的出口会受挫,海外市场不利,乃至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房价下跌、社会动荡;同时,产业会大规模向印度等有着这种交易的国家转移;一旦美国失守,接着就是其他发达国家东施效颦,后果难以估量。
当然,印度说是有了这么个计划,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是,要交易,就要有市场,就要有完整的监督、管理和审核体系,同时还要公正、公平和透明。这就说明印度是下了工夫,做好了准备的。业内人士清楚,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文件天天有,节能减排的措施月月出,可到了具体落实时,却都难以有什么实际效果。专业化的人才没培养几个,节能服务市场连影子也没有,更别提节能量交易这码事了。
我们前些时候搞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看上去从外国赚了不少钱,可有几个是利国利民的提高能效的项目?几个大项目都是投机取巧地针对非二氧化碳的高附加值温室气体的。贪图小便宜,将来必吃大亏,不把提高能效这件事抓到实处,等我们要从别人那儿买减排指标时,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作者是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首席能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