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走向阳光
2009-10-21游惠华
游惠华
再谈作文教学,似乎是老调重谈,但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怎样让学生从消极心态的“阴影”中走出来,走进“阳光”?我采用如下几种方法尝试。
一、 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我经常把孩子的作文发到《小学生读写报》、《关心下一代报》、《小学生学习报》和《作文指导报》等,还介绍孩子们自己登陆一些网站如《凤凰语文论坛》、《灵宝基础教育教研网》等,上传文章和别人交流,得到名师大家的指点。我还把自己的电子信箱、QQ号告知学生,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在班级建立作文的园地。在我们的班级里,要让每本作文都有读者。有的教师在教室里挂起了长铁丝,把每个孩子的习作都贴在那儿让大家阅读交流,这是个好办法。他为孩子们的习作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可以编辑班级作文集、学生作文集等,每个孩子在展示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为终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作文起始阶段,千万不能让他感到作文难,一旦畏难情绪形成,学生的作文激情就会丧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教学若想激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教者必须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童真”“童趣”去拨动他们心里诗的琴弦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而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习作课上教师要适时地创造或生成一些类似情境,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转化语言,内化语言。例如:为了激活同学们相关的生活场景,进行情境创设。我选读了《马小跳》中的一个片段——
“马小跳,昨天才表扬了你,你今天就翘尾巴了?
马小跳的手不由自主摸了一下屁股,屁股上没有尾巴。马小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没有尾巴。”
马小跳说的声音很小,数学老师没有听清楚,他以为马小跳说的是“我没有翘尾巴。”这更是火上浇油,气上加气。
我读得绘声绘色,再恰当地以配以态势语言,课堂上学生笑成一片。因为教师再现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所以感受也就更形象,更真切,语言运用也就水到渠成。
我趁机引导学生观摩别人的动作神态,如: xxx笑得前仰后合,啊哈啊哈的合不拢嘴;xxx笑得眼泪都飞出来了,使劲擦着眼泪;xxx笑得多么灿烂,像是一朵怒放的花朵。
由于情景的激发,马上就还原成语言,当然,场景的创设不能囿于作文课堂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可以扩大到校园、图书室、家庭、社会以及游戏、实践等广阔场所和行动中,拓展到自然美、社会美各类艺术美的宽广范围,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美的熏陶,体验生活真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讲究评价艺术,多用鼓励性评语
在作文的评价中,我始终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多肯定和赞扬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和风格,少将个人的意念强加到学生的文章中去。鼓励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大胆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每次作文我都给孩子得很高的分数,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爱上作文,并渐渐把作文写好。除此外,在学生的自改和互改中,教给学生方法:先睁大眼睛发现别人文章的成功之处多加赞赏,然后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在作文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奠定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概念的基础。同样,在作文批改中,有的教师看见一些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或者气呼呼地写上一些批评、挖苦、斥责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作文到厌烦作文,有的干脆拖欠不写,或胡乱抄几句应付了事,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四 、组织活动,丰富作文材料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又一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新课标也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成天在课堂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泼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因此,我们应多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中去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用心去积累,那写作能力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联系生活,动手演一演、说一说,为成功作文铺路架桥。如在指导《真解渴》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演一演喝水的动作,然后说说喝完水后的舒服感觉。学生听后脑中立刻放起了“电影”,根据生活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说,我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水顺着喉咙一溜烟的滑到了我的胃里,啊,真爽!有的说,我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两大杯,啊!真解渴。有的说,水经过我的嗓子流到了我的胃里,流到了我的肚子里,流到了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啊,真舒服!……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大门一旦打开,他们的表达就会如泉水喷涌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写作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