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国母语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印艺术
2009-10-20潘涌陈玉佳
潘 涌 陈玉佳
母语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母语教材,泛指根据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供师生教学之用的所有纸质资料(含文字、图片等)和非纸质资料(含音像、视频、光盘等);狭义的母语教材专指母语教科书,即专指作为教程与学程之综合的教科书(textbook)。本研究侧重后者,兼及其他。观照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切入视角或维度。从教材的构成系统来看,有提示系统、文本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和评价系统等;从母语学科内容的总体分类来看,有语言教材、文学教材等。由于各国母语教材本身只是达到“以母语的滋养来成人”这一课程目标的一种凭借和媒体,故我们可由此角度去观照母语教材如何落实自身的教育使命和文化使命。由语文课程论角度观照,母语教材其实是学生学习之“学程”和教师教学之“教程”的共同依托,而从各国母语教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教材因着眼于适宜学生学程而明显转向“学材”、“学本”。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我们就能把握各国母语教材的基本形态特点,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一、完整而有特色的学习体系
这是就世界各国母语教材对学习内容的安排而言的。所谓完整,是指各国母语教材依据本国语言或文学的知识框架而有序排布,以知识学习为线索,以母语能力和智力发展为指向。而且,根据母语学科的认知心理特点,将静态、平面的陈述性知识与动态、实践的程序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林林总总的母语知识在渐进性的自然习得中逐渐转化为母语的运用能力,转化为以思为主、听说读写等全面发展的言语能力。试以澳大利亚英语教材《中学英语》第四册①为例。就横向而言,每个单元有7个板块的内容组成,覆盖了英语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各个层面,囊括了英语言语实践技能的全部项目。就纵向而言,“语言”、“文学”、“写作”三板块前后之间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序列和训练主线,抽出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单一教材。值得借鉴的是,在这个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融合后的“英语世界”里,静态的知识学习已经活化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中,换言之,语言学习不仅诉诸学生的认知和记忆,更诉诸学生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实践,枯燥、被动、机械式的学习已被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言语活动、言语游乐所取代了。这种从语言学习到言语实践的递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中的一种普遍趋势。
所谓有特色,是指世界各国母语教材围绕“育人”、“成人”的课程价值目标而各呈其美。环顾各大洲、各语种的母语教材,这很难一一说尽,主要表现为设计的趣味化、内容的生活化、选文的多元性。
设计的趣味化。各种言语活动的设计(包括作业),避免单一机械,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爱好,使严肃的母语学习游戏化、轻松化。《德语·思索》主体课本,设计了下述诱导学生进入写作过程的方法②。
1.敲击词语
方法说明:
小组里每个人手拿一支铅笔和一张纸。游戏时不准说话。这要约法三章。由一名小组成员敲击一下桌面,其他小组成员立即写下各自脑海中刚才出现的单词。再敲一次桌面,各人再写下在脑海中新浮现的下一个单词。如此多次敲击,多次记录单词。敲击次数的多少视小组人数而定。几分钟之后,各人都已写下若干单词。这就是所谓的“敲击单词”,一般不应超过10-12个单词。
请您在10-15分钟内用自己记下的所有单词写一篇短文,或者写一个句子。或者,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换所记下的单词表,用别人的单词撰写短文或句子。
接着朗读各自的短文或句子,并交流这种即兴写作的体会。
2.网式联想思维
学习网式联想思维:
请您拿一张纸,在纸的中央写一个词或一句话或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将这个核心词/句/表达画上圆圈。给自己确定大约5分钟的练习时间。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记下所有您认为与此有关联的词语,然后用线条将内容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如果脑子里又有新内容出现,那就照此办理,思索、记录、连线。借用这种网式联想思维,您就可以动笔撰写文章了。语体由您自己决定。
在班上互相介绍运用网式联想思维的学习体会。
3.自动写作法
当您一个人静下来把自己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自我之后,不妨提笔写些东西。这时,要使自己进入一种完全被动放松的和接受性的状态。全然不去思考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才能和天赋。您要明白,其实写作乃是一种最微不足道的差事。不要预先设定题目,要快速写,快到什么也不去记忆,什么也不去品味。第一句是它自己蹦出来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任何时刻都存在着一个我们未知的句子,它在等待着随时被说出来。虽然标点符号如同固定琴弦的结一样必不可少,但它会打断我们的思路。您要不停地写下去,随兴所致。要相信我给您说的这些悄悄话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不得不中断的话(因为您犯了个小错,可以说是犯错,错就错在这件事并非是在不经意中进行的),那就在写到过于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时搁笔。
写作练习:
给自己选择一个写作出发点,可以是Breton的文章或者Magritte的漫画或者其他某一幅画。首先对着画端详一会儿,然后按照Breton的方法开始撰写。连续写5分钟不间断。如果思想停顿,就用笔在纸上画个不停。不要管标点。
请利用所写的东西作为素材,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歌。
与同学交流关于这种写作方式的心得体会。并以“自动写作法”对于思索和创作有何褒贬为题,组织一次讨论。
以上敲击词语、网式联想思维和自动写作这几种方法,深入学生的潜意识层面,使本来令学生感觉艰难沉重的写作学习变成文字游戏一般富于情趣,而学生生命深处的潜意识资源又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内容的生活化。这体现在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各个侧面,处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语世界就是自己的生活天地,就是日常经历、日常幻想、日常神往的现实生活情景在母语世界中的再现。在写作训练中,表现为学生自主取材、自由命题,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以上援引的写作德语练习其实也是写作教材生活化的典型例子,它们使学生更好地开发和运用自己处在“沉睡中”的思想情感的资源,使之升华到“自觉”意识的层面。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享受到拥有自我、拥有生命的快乐,写作的过程就成为表现自我及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和谐了。试想:学生还会因“外来”命题而产生“人文”分离之痛苦么?还会因“遵命”而作不堪笔之重负么?在阅读教材中(尤其是低段的选文),尊重童心、激发童趣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编写者的自觉要求。加拿大语文教材《英语文选》(初中用)从每章主题的确立到其中各种文体的选用,都强烈体现这种自觉要求。以第一册为例,各章标题为“朋友和冤家”、“运动”、“旅行”、“神秘”、“海洋”、“音乐”、“信息”、“杰出人物”,该教材以诗、散文、童话、小说、故事、报道、神话、日记、科幻小品、短剧传说、散文诗等各种文体承载加拿大学生所熟悉并爱好的生活内容,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令学生陶醉的童趣,可谓泛读、欣赏皆宜③。这种情形,在各大洲、各语种母语教材中俯拾皆是。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理由“逼迫”学生硬读了。诸如此类,这种对母语作品的阅读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娱乐;既是求知,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既是关于母语知识和母语智能等的教化,也是生命个体精神上一种愉快的游历。进而推之:如是阅读,实乃学生生命成长之内在必需;如是学习,实属“心灵吮乳”、滋养成人矣!
选文的多元性。包括选文自身的多元性和对选文解读的多样性。凡是优秀的母语教材,其中的选文内容(含范文、例文、语料等)无不包含文化的多味琼液。就选文的文化本源而言,有本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他国他族异域文化之分;就选文的文化性质而言,有社会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分;就选文的文化归类而言,有母语本学科文化和跨学科文化之分,等等。社会开明、政治开放,母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类型就多姿多彩,母语教材给学生的文化熏陶就丰富多样。法、英、俄、德等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往往以本国作家作品为主或使之占有较高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得到浓郁的母语文化的滋养,同时又包容他国优秀作家作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社会成员来自各个民族,更注意多元文化的特点,高中母语教材《文学基础课程》(霍尔特兰尼哈特维斯顿出版社出版)就选入了既跨文化、又跨学科的文本:《圣经》故事、希伯来《雅歌》、沙特格言、伊朗海亚姆《鲁拜集》、印第安人传说、老子《道德经》、道教轶事、禅宗寓言等。母语教材《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在向学生介绍源自西班牙民间的弗莱芒戈舞时,通过“艺术联系”这座桥梁,又介绍了以表现西班牙舞见长的墨西哥画家迪戈·里维拉和相关美国诗人帕特·莫勒及其作品④。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教材编写者鼓励对入选的文本作开放性解读,或者说预先对文本的解读留下了开放的思维空间。编者往往以开放的思维标准去筛选有内涵、有品味的文本,并通过助读系统、训练系统来释放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与民主社会相一致的开放化。
二、开放而灵活的结构系统
这是就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框架形式而言的。正如内容系统多姿多彩、无法定于一尊那样,事实上母语教材的结构形式也没有各国公用的标准模式。固然还有知识主题型或语言功能型的,前者以语言知识或文学知识为线索来建构教材,如以色列的《希伯来语》课本;后者以语言表达功能来建构教材,如捷克等国母语教材。而更具优势的还是走向开放的融合型,以容量深广的大单元取代选文加练习式的小单元,以综合性练习代替狭隘的单项练习,从而将语言和文学、阅读与交流(含写作、口语交际)、选文与训练三个维度交织一体。这是各国母语教材结构形式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发展趋势。
这种融合性的大单元,优点突出。第一,立体动态。它有效地突破了“知识中心”或“学科中心”的天然局限,而以学生语文技能、人文素养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单元之魂),把相关的知识、选文或语段、练习有机串联起来,而学生个体则被置于大量语言实践活动的轴心。第二,综合性强。既要有学科知识“点”,也要有精彩的语篇语段作为“面”,但教与学均不局限于此,不断延伸拓展,破除了母语课之“边界”。第三,情境氛围。语篇语段,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借此提供个性化与情境化学习、思考、活动的媒介和平台。在许多练习、作业中,编者常常有意识地模拟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使母语学习具有真切的现实感和亲历感。第四,自主选择。大单元的结构,其实就是一种便捷而灵活的教学资源包。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而开设使用的母语教材,资源包所提供给师生教学的是可供选择的丰富材料(含课内精读、课外泛读等),赋予教学双方相当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既为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释放个人才情的大平台,也为学生自由读写设置了驰骋自如的广袤空间。本文以中英对照、译介完整的英语教材《美国语文》⑤为范例,考察这种结构呈现形式。
这套《美国语文》属“文学课程”(供12-18岁用)。它结构上呈现单科综合化的形态。该教材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纵向线索,按编年体的形式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划分为6个部分(即初高中6个学年)。每个部分集中体现一个时代主题,包括社会核心问题和相关知识信息。作为美国学生,通过母语了解美国文明的兴衰起落,包括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年)、国家的诞生(1750年-1800年)、国家的发展(1800年-1870年)、分裂、和解和扩张(1850年-1914年)、不满、觉醒和反抗(1914-1946)、繁荣与保护(1946-至今)。这个宏观框架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积淀人文素养的至佳“导学指南”。教材中的“课”就是大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选文”、“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栏目建构而成,其中名家文选,遴选一个或多个,是学生阅读基本材料和展开系列言语活动的平台。
这种提供教学资源包的大语文结构形式,除了美国母语教材外,在英国《牛津英语教程》、德国《德语·思索》、法国《文学》、日本高中《国语》、加拿大《英语文选》、芬兰《母语和文学课程》等诸国母语教材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从知识型或文选型的单一结构形式,走向大单元、资源包式的复合结构形式,是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结构蜕变的一大趋势。实质上这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综合化使然,是母语课程理念由“学科中心”或“知识中心”向“成人中心”转换使然。只有在这样的综合教学内容和复合教学结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优化。
三、多姿多彩的编印艺术
母语教材的质量取决于其内容设计和结构形式,也受制于其“外观”的编印。多姿多彩而又个性独具的的编印不仅是一种借助现代科技的操作技术,更是一种散发魅力、吸引眼球的装帧艺术。这种编印艺术的核心是为了深深打动学生心灵、有效服务于生机盎然的学习进程。
首先是图文并茂。形形色色的图像是映衬文字系统的一个辅助系统,在各国母语教材中占据显著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例,对于浓化学生阅读趣味、活化学习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呈现方式又分为插图和照片。照片主要是历史人物、实物、风景等,与文字相配增加了教材的真实感。前面评述的《美国语文》,因是以历史发展为纵线的大母语教材,故编印了大量著名人物的照片,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乔纳森·爱德华兹、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弗逊、托马斯·潘恩、帕特里克·亨利、阿比盖尔·史密斯·亚当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华盛顿·鄂文、亚伯拉罕·林肯、罗伯特·E·李、欧内斯特·海明威、舍伍德·安德森、玛克欣·虹·金斯顿、约翰·阿普戴克、艾米·谭、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等各类历史人物,这些神学家、探险家、政治家、外交家、记者、女权运动先驱、哲学家、作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以其不凡的思想和言论在美国200余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亮丽的痕迹,而展现他(她)们形象和风采的照片与其光彩熠熠的语言一起被定格在教材中,并将长远定格在年轻一代学子的心灵深处。而书中更多的则是与选文、练习等文字共生并存的各种彩色插图,语言艺术和线条艺术相映成趣。其中,有传神的素描、速写、油画,也有令人捧腹的漫画等,它们以多种色彩和线条镶嵌在文字符号之间,烘托出祖国语言的魅力。在低段的大单元教材中(如德国小学语文教材《我的小画册》),配合故事、小说、神话、诗歌等多种体裁的文本,往往穿插更多的配画,不但能有效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而且其中的名家名画更以其独特的直观形象性而赋予教材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次,讲究技术。这包括:为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彩色印刷,用纸精良,图像之外又配备了大量表格和符号;对教材封面和封底作精致的设计,使其更加美观、有吸引力。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材物质形态的外延也在扩大,就物质形态分类而言,教材有纸质文本、光盘、录音磁带、录像带等。虽然,包括教科书、教辅资料、学生用书等在内的纸质教材,依然占据了主体,但以光电技术为依托的非纸质类教材,正逐渐进入教材系统(如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精通英语教程》即是这种现代科技荟萃式教材)。可以预计,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母语教材和母语教学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概念、新思维。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环顾各国母语教材,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提炼出可供汉语文教材编写和开发的标准模型。事实上,并不存在放之各国皆准的普适性母语教材编写模型。甚至在教育发达的美国等国家,也不存在全国通用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其母语教材自然呈个性灿烂、自由竞争的局面。因此,如何在共同母语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追求具有民族风格、文化个性的母语教材,才是各国母语教育界的美好愿景;也只有在全球视野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母语教材研制、开发的创造力。今天,学习和借鉴各国母语教材之长,不仅仅是认识各国母语教材的基本特点,更重要的还是透视这些特点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只有确立了自觉、坚定的母语课程新理念,才能赋予母语教材以活的灵魂,并使母语教材的各种特点设计获得真正的意义。对于正处在课程改革攻坚阶段的汉语文教育界而言,既要以开放和开明的姿态去学习、借鉴各国母语教材之长,又要以自信、自立、自创的精神去开辟汉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创思路。这样才能催生民族文化创造力,并日益趋向“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这样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
————————
注释:
①沈娟、李洪金:《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见课题组《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②③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281页-291页、第125页。
④朱明慧:《美国语文教材译介》,见课题组编《外国语文教材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⑤张健鹏、胡足青主编:《美国语文》,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