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钱梦龙“三为主”教育思想看新课程改革

2009-10-20潘冠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钱梦龙新课程主体

潘冠海 陈 敏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历经了八个年头后已由当年轰轰烈烈的实施阶段进入了反思的关键时期。不少人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已经全盘西化,走进了改革的死胡同。确实,改革遇到了困难,进程缓慢,但改革中各种问题的暴露是正常的,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从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发展进程中,就可以看到课程改革既融汇了人类教育的先进理论,又继承发展了本民族的教育思想精华的事实。仅是审视我国当代著名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钱梦龙的“三为主”教育思想,就可以看到课程改革从中吸收了大量合理因素,闪耀着本民族教育思想精华的光辉。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改革与钱梦龙教育思想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回答对新课程改革全盘西化的质疑,阐述课程改革对本民族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并坚定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钱梦龙“三为主”教育实践综述

新课程改革目前正处在反思总结的时期,面对课改的各种问题,需要冷静的分析,从特级教师钱梦龙教育实践中总结的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新课改,主要有:

(一)钱梦龙“三为主”思想内容概述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市人,语文特级教师。然而仅有初中学历的钱梦龙却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这些成功的背后,用钱梦龙的解释是“主要靠的是自学”①。从求学时代起,钱梦龙就是一位执着的探索者,从教后他博览群书,深入思考,敢于创新,不断研究总结,最终将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三为主”教育理论,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②。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教师的这种领导、支配地位只能通过“导”而不是“牵”或其他方式来实现③。“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训练为主线”,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的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④。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要获得知识,发展智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就离不开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又始终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训练过程。

(二)钱梦龙“三为主”思想核心

1.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的“三为主”教育思想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主体”本是哲学认识论的范畴,相对于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而言,“主体”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认识和被认识的问题,两者构成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因此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主要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⑤。

2.突出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讲授法”和“提问法”盛极一时,教师处于“主讲”和“主问”的角色,导致学生的活动时间被挤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重新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由“主讲”、“主问”转移到“主导”的位置上来。教师只能 “导”, 而不能“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主要不是自己认识,而是教学生认识(认识教材、教学方法、学生等),是在比学生的认识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进行的”⑥。

3.突出了学生的亲身实践

就训练的本质看,它是人类为提高自身素质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是指以语言和思维为核心的读写听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在训练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同时还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钱梦龙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至于文化熏陶、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等等,也都只能是在母语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的。要在母语教育中充分实现语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就有赖于“训练”,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⑦。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也认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⑧可见,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可以在训练中获得、培养和发展,同样,兴趣的激发、情操的陶冶、性格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可以在训练中进行。因此,如果失去训练,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设置的价值。

二、新课程改革继承了本民族教育思想的精华

钱梦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家,他的“三为主”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本民族教育思想精华,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等。认真分析比较新课改理念与本民族教育思想,不难看到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如钱梦龙的“三为主”教育思想,就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主要有:

(一)新课程改革大声疾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不认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表现在教学上,重教轻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根本无法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钱梦龙对此有深刻认识,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组织开展工作。他认真地思考分析,大胆地扬弃灌输式教法,敏锐地把握了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选择了立足于学生自我实践的教学方法。这些做法的确是富有前瞻性的,与几十年后才风靡全球的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也与之相一致。

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一登场就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它大声疾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角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新课改理念与钱梦龙教育思想的一致性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不是天外之物,它继承了本民族的教育思想,并进一步把民族教育思想推向前。

(二)新课程改革主张改变教师课堂“主宰者”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钱梦龙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体地位所抑制,他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要求教师重新调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即由传统的“主讲”“主问”转变到“主导”的位置上来。新课程改革不但继承了这方面的思想精华,而且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尽量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克服“一讲到底”的传统弊病,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第二,学会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善于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应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从而促进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第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彼此分离: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则成了专家们的“专利”。这对于教师和教学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⑨。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是少数人拍拍脑袋得出的结论,它以本民族教育思想为基础,秉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我国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形成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三)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钱梦龙认为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知识并形成能力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自学能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注意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就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孔子开始,我国教育思想史上就已经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孔子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行”, 王守仁主张“事上磨练”,都是这方面的经典阐述。钱梦龙提出“以训练为主线”,事实上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是相通的,即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它不仅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束缚,也严格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

第一,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学生自主参与制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运用自身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投入积极的情感,学会自我调控,获取内在的学习动力。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合作型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形成一定的合作型学习小组机制,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⑩第三,教师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亦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探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自主、合作、探究这三者是彼此联系而又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转变的前提,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新课程改革是对本民族教育思想的发展

本民族教育思想有精华,也有其不够完善与不足的地方,对于其精华,我们要继承,更要完善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教学先进理论和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以考试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脱离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虽然钱梦龙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他未能明确地提出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而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个体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树立全体观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促进每一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11}它要求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语文新课标把“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的首位,这足以说明新课程改革对其的关注程度。新课程改革还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新课程观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次大的改革更新,它把教学由过去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多方面,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努力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大力提倡和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其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其兴趣、爱好、性格、智能等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我们要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学习的个性化行为突出表现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上。

钱梦龙虽然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他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实质上时时在暗示学生去迎合教师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这也是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新课程改革指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钱梦龙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是严而“有格”的训练,这里所说的“有格”,就是“学生一打开课本,就知道按怎样的规格去读一篇文章”{12},也就是阅读的顺序、步骤和方法。如果教师把握好“度”,的确能使学生快速提高阅读能力,但如果训练过于“严格”,即阅读训练中规矩太多,对学生约束过多,学习变成了学生努力应付教师的枯燥过程,学生的差异性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猜你喜欢

钱梦龙新课程主体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做转化后进生的高手
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思想
浅谈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育思想当今的意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试论钱梦龙“主体—主导”说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