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生命色彩
2009-10-20张银华
张银华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这段几近刻薄、撼人心魄的话,是七十年前爱因斯坦点评当时的教育状况时发出的慨叹。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如何呢?让我们撩开语文课堂的帷幔,看一看缺失生命色彩的传统课程教学吧。教师与学生以知识传承为己任,乐此不疲。长期以来,完成认知任务是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甚或唯一的目的,学生的进步只表现为知识的丰富和成绩的提高,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困惑、好奇、期望,以及许多潜在的能力和作为一个完善的人的其他方面,都被忽视、遏制了。于是乎,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命的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语文课堂教学中,“三唯”现象比比皆是。“唯教材”,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唯教参”,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教案”,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对教师而言,他所作的不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和计划,因此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如同木乃伊在远古荒漠中故作呻吟,失去了个性的才情和创性的绿洲。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决定的权利与机会,不仅使学生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力和自主选择的乐趣,而且使他们形成了有悖于人的本性的被动生存方式。
语文课堂上的凡此种种,既是对教师生命健康的抑制,也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漠视。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生命色彩,语文课堂必须回归生命意义,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实现师生的生命意义
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教师应用期待的眼光积极引导,把他们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完善的人。学生是一部刚刚打开的书,教师应怀着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怀着对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
在教学中,当教师不再照本宣科,不再平铺直叙,不再以单一的语言重复着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他就会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同时,他能够对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胸怀宽容和信赖,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去调整师生在相互审视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以极强的责任感与学生一起去构建完美的人生。
这样,“教”对教师来说,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性手段,通过教学,教师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从而展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对学生而言,学习不仅使他们发展了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创造能力,更使他们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无可否认,“术业有专攻”,在教学中“闻道在先”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优势”群体。但在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相互探究。教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做学生讨厌的“训导员”,不搞单项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学生探究世界的热情,不扑灭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教师只是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情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个性表达的倾听者、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
教育只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转向双方的心灵互动时,教学才能在更高的理解层面上真正得以实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的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语文课堂里高高升起。”让我们用生命的激情照亮学生的前程,让他们在灿烂的星空里带着自信的微笑,自由地翱翔!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