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2009-10-15陈海林
陈海林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对当前小学德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营造学校育人氛围、教师素质、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家校合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对策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的变化过程中,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根据小学德育的实际和特点,对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据此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以利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力求小学德育的最大化效益。
1.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增强了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异、教师素质的高低、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小学德育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过去我们习惯于制造学校道德教育的“神话”,认为其无所不能。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就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做,诸如宣传小学生见义勇为,却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三好学生”的评选,却以智育为主,忽略了德育为首;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把内容的序列给颠倒,忽略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的原则等等。德育与学生生活脱节,是造成德育成效低下的原因之一。
1.2在教育者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如师生关系的对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再如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故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尝试解决。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1.3不少学校的德育方法没有按照儿童品德形成的特点,即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是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有的德育方法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使德育成了“说教”的工具,其收效甚微就不足为奇了。
1.4德育评价制度滞后。目前,小学德育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等,德育评价制度的滞后,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模糊,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1.5家庭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的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大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黄赌毒泛滥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产生了消解作用。学校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家庭教育不合理(如独生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对学校的教育都起着负面效应,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所以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
从以上的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看出,这些困惑着学校德育正常进行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根据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经验及对德育现状的研究,制订了小学德育的对策,以适应德育工作的需要。
2.小学德育的对策
小学德育对策的制订,一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二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三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四要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主要对策如下。
2.1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对未成
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学校要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藉以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2.2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小平同志的指示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其次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育人的水平;第三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构建学校的德育教育网络,提高育人的质量。
2.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德育过程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社会服务。组织、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德育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具体的教学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4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让评价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对德育教师的评价要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德育评价要改变全部量化的形式,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尤其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的方式,评价要呈现多元化,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评价的方法宜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袋等,让评价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质量的促进作用。
2.5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为避免“5+2=0”
的现象出现,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有了家长督促,学校检查,才能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应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与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庭、社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学校少先队也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校外墙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德育教育知识,整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德育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4]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