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

2009-10-14吴基伟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科学文化企业

吴基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迫切要求。

从文化意义上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发展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哲学思考。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从它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方法”、“根本要求”等核心理念和重大战略思想中加以感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根深才能叶茂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党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其历史课题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另一个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历史课题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伟大的探索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深厚土壤,基于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基于我党领导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有了思想理论之根的深植,才有了今天实践成果之叶的茂盛,我党的文化创新也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同样取决于我们是否学会从世界优秀文化和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让企业创业以来积淀的优秀文化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取决于我们是否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传承、善于扬弃。根深才能叶茂,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任何企业的文化都需要深深扎根,也需要不断地呼吸新鲜空气。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生生不息。

因地才能制宜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取得成功的革命和建设往往都是“因地制宜”的。凡是“不因地”的做法,即不实事求是、不结合中国的国情、照抄照搬其他国家革命或建设成功经验的做法,都注定了要失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正是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顺应了广大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期待,才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战胜低温雪凝灾害、战胜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的重大胜利。

企业文化也要因地制宜,它是一个企业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体现。每个企业的历史背景、宗旨理念、远景目标、战略规划、经营哲学、行为规范以及作为管理学范畴的企业文化等都不一样。“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内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促进”(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这句话说明了企业文化要因地制宜,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只有适合并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重在“有效”,就是指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而发挥实际作用,能帮助企业形成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进而促成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所以,因地制宜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落脚点和理想归宿。与时才能俱进

民族的发展需要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文化,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格,是一种敢于创新的勇气。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我党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魄力实现了理论的重大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

同样,企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不同层次的企业,有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创建初期的企业,其厂容、厂貌、生产、经营等表现的是浅层次的企业文化;成长中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等规章制度表现的是中层次的企业文化;规模化的企业,其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等表现的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所出售的不只是物质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理念。海尔的企业文化精神是“真诚到永远”;美国波音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是“普及的服务”;日本东芝的企业文化精神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

能否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先进企业的文化发扬光大,贵在创新和与时俱进,这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进而常盛不衰的永恒主题。

发展才能长治

发展是人类的主题,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要义。企业文化的导向、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企业哲学的构建等,都必须聚焦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必须把是否引领发展,是否推动发展,是否在实现发展目标中发挥重大作用,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根本性指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也是检验企业文化实际作用的重要实践。

人本才能兴业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第一本质特征。大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小到一个企业,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问题,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资本。要彻底摈弃以权为本、以钱为本、见物不见人等非人性的文化管理残余。以人为本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权力等级控制型管理,进步到以调动人的能动性为主的激励型管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的尊重,既满足了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员工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

统筹才能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要充分统筹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展开、科研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系。就企业文化建设本身来看,也要统筹好各个层次、各种功能、各种载体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指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为主的表层企业文化,如企业建筑、物资设备、产品等。行为文化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如该企业独有的、有深深文化烙印的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宣传教育活动、行为习惯等。制度文化指企业中人与物以及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的制度规范。精神文化指企业在科研生产经营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现象,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包括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道德等。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静态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一种中层企业文化,是动态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必须统筹协调,才能使企业文化的整体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统筹好文化本质与载体、灵魂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立体推进。

实践才能落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最根本的是解决发展观问题。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特色的集中体现,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赢得群众满意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指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在实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企业文化“落地”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落地”就是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实践浑然一体;是目标同向、责任同担、利益同享;是从墙上、纸上、口号上走下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也要突出实践特色。然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突出实践特色”的企业不在少数。解决企业文化“落地”问题,就必须用于“实践”,要思考企业文化如何引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开展和谐企业建设、如何在企业兼并重组中促进文化整合与融合、如何帮助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等。

开放才能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总结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的世界思想文化,科学发展观以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博采众家之长,融会全党智慧结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理论的热情已开始兴起。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的力量使得这些先进理念的传播更加畅通。前段时期流行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说明了当今文化的共融互通性,各种思想可以通过现代交流手段在全球传播,国际上新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企业在学习这些理论、方法的同时也融合了其中的文化理念。当今的企业文化必须是开放的、互融的和共进的文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终生大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科学文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文化之间的摇摆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