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忧》一曲动人心
2009-10-14米彦青
米彦青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
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
有人问我烦忧的缘故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有人问我烦忧的缘故
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
戴望舒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他以一首《雨巷》享誉半个多世纪。事实上,他的这首《烦忧》无论在写作技巧还是象征意蕴上均有其独特性,在戴望舒的作品中似乎更有代表性。
《烦忧》是一首典型的回文诗,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云:“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戴望舒的这首回文诗只是前后颠倒,诗人对诗中景物的描述是一种倒叙结构,是先答后问,而不是先有问后有答,从而既使诗歌的韵律与诗意的发展相互呼应,又通过扩大视野,以时空的组合,写出诗人的强烈感受,以沉潜却决绝的气势夺人。
在叙事过程中,这首诗采用了追忆的手法,追忆可以建立所有对往事的回忆的原则,进而它便指向烦忧的根源所在。通过寂寞、辽远二词的使用,把意象凝缩,反而指引作者的想象,丰富作品的韵味。为了突出其内心的烦忧,诗人将一段对话的问答次序重新作了安排。它通过匠心独运而不露痕迹的精巧诗思,使上阕读罢仍觉意犹未尽。文法倒拈,清韵无限。就诗歌的创作心理而言,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貌似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诗人来说,寂寞的秋和辽远的海的情景氛围是“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后最强烈的感受。因此,一旦铸辞谋篇,也势必最先浮现脑际,流注笔端。诗人得之自然,读者诵之惬意。这种结构特点,对诗思诗境的理解可更进一层,使得诗歌整体的意象隽永、愁绪朦胧。诗人那欲言不言、潜沉含蓄的情绪体验在这声色交融的诗境中微微活动着,敏锐得令人心颤,然而始终没有说出让读者期待的那个名字。济慈说:“我认为诗之能动人在于美好充实而不在出奇立异。要使读者觉得是说出了他自己的最崇高的思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抒情诗在取材上与绘画基本一致,它往往抓住瞬间的景象传达细微的内心情感。同时,诗歌虽以瞬间经验为特点,却并不满足于瞬间的效果,而是努力追求无限的审美意蕴和恒久的艺术生命。这些描写,虽然寄情于景,寄景于物,托情于事,但都是曲尽其情,而绝非开门见山的。
蓝棣之《“现代派”诗歌与欧美象征主义》一文中说:关于现代派的艺术特征,从当时诗坛的实际情况观察,从中国新诗及其诗论的演变脉络来看,可以说是朦胧的美、奇特的联络、散文美的自由诗形式,以及青春的病态。《烦忧》从情绪内涵看,诗人没有明确说烦忧的原因和内容,而是用一组唤起愁思的意象,创造了一个表面看似个人化,实质上非个人化而更具人类普遍性的悒郁之境,一个表现悒郁这种情感概念的审美象征符号,从而显得朦胧幽深。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诗作通过一组意味隽永,衔接时空的意象,在文法倒拈的艺术结构中,创造了一个朦胧惆怅的悒郁之境,诗人就借其所刻画的寂寞的秋和辽远的海的典型镜像,表达他烦忧时的独特感受的情怀。回荡着悠扬不尽的余韵。而就这首诗歌本身所蕴涵的情感来看,颇似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弥漫在全诗的是一种青春的病态。诗人的目的是要倾诉,通过个人对于悒郁在不同时空中的联想,来倾诉自己对于爱人的思念之情。他的倾诉在诗歌中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极端压制、没有自由的外部世界的最绝望的退缩里呈现出了极端的希望,在诗歌中,营构了一个特有的与真实社会分离的空间。诗人的心境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忧思绪。情感奔突迷乱正表现为无条理。这正是诗人自我心境的写照。它既是一种艺术的产物,又是对其所爱的倾诉;它先将欲望的舞蹈转移到其本身的世界,然后再回到我们这个普通的世界里来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