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的教师的四种缺失
2009-10-14王晓丽
王晓丽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努力做出成绩。但是,由于长时间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巨大影响,在学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暴露。
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甚至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什么是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将这一新理念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缺乏一种理性思考,因而当新课程引进校园后,仍然在长期形成的经验和习惯的支配下,进行教学的改革。我在一些学校发现,有的教师将学科课程的理念理解为“学生中心,”于是,在课堂上,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而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路理解课程理念,因而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依然是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有的教师将学科课程的新理念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有的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为贴近生活,因而在课堂上过分地去联系现实,联系生活,明显地削弱了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学习,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新课程在校园中的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这种知识结构的状态与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出现了越来
越明显的差距。
新的课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较多,欠缺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表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笔者在各地接触到的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而对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了;其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消极依靠各级教研活动中的专家讲座,一些教师甚至把“趸”来的“知识”,在课堂中现卖。这样的知识结构,比较适合于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的内容十分陈旧、知识的运用比较僵化。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难免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的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改变教学长期形成的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尽快形成学生多样化、主动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以很高的热情,进行着这方面的实验,但是总的来看,其效果大都体现在形式的变化上。究其原因,就在于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必须摈弃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但问题是不少教师已习惯了前一种模式,在改革中,就很容易用习惯了的这种灌输方式去培养学生探究,这样,其实效可想而知。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否真正实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教师能否彻底摈弃教学中的灌输方式,而这一改变又有赖于教师自身能力结构的变化。
四、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方法论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学科课程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
新课程倡导学生多样化的主动学习,这对教师如何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大都凭借习惯和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很容易随大流,缺乏真正的创新,因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并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多样化的主动学习局面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缺乏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甚至将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混为一谈;对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整体认识,在选择、运用时只是就方法而方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快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将正确地领会新课程理念与学科教学改革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新课程理念淡化基础教育的片面功利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构建各种新型的教学样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全面、准确地贯彻和落实课程理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是把两张皮生硬地贴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论及相关的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
其次,合理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必须更新。在更新专业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断完善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二是注意保持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活跃状态,避免僵化。三是改进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方式,从单纯接受式转变为多途径的自主获取式。
第三,尽快转变课堂上“教”的方式,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的方式的转变。
在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用一个教学模式中教的方式,去促进另一个教学模式中学的方式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此外,新课程突出了探究式学习,这必然需要教师教学方式随之转变,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又必然要求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变化与提高,一个自己不具备探究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学习方式。
第四,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论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必须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灵活选择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并在教学中科学的运用。而不能简单地为了方法而方法,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要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第五,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读一些学科的书。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各种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三者之间交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