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痛
2009-10-14王飞
王 飞
在风光摄影创作时,我们如何进行构图的舍与取?后期制作时,我们如何把握作品真实性的得与失?技巧之外,我们如何评判这幅作品立意的优与劣?
最近在看一位读者朋友介绍的法国作家卢梭的书《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作者在第四次散步中用20页的文字谈及对说谎的看法,并根据说谎目的和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幸来区分是否在说谎。我们无意评判说谎的标准,在这里提及,是因为让我联想到了摄影作品中的真实性与现实意义的问题。风光题材作品也涉及到了真实性问题,这可能是被我们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所忽略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想自己在风光题材创作上有转变,或许这是一个新的探索领域、一个好的创新方向。
《数码摄影》2008年第10期刊登过一组中央美院姚璐老师的《中国景观》作品,作品是将现实生活中建筑工地的小场景放大成山水沟壑,将其融入到宋人设色山水风格的画意世界。对于风光题材摄影来说,这是一次逆向的创意,其真实性便是立足于社会现实这个大背景,而非作品里所表现的内容。这组作品在画廊和拍卖市场,很受藏家追捧,并获得了2008年巴黎宝马奖,另据作者透露,近日这组作品再次入围世界环保摄影奖(Prix Pictet),此组作品将与全世界12位入围者的作品一起角逐最终大奖,而其大奖奖金高达10万元瑞士法郎(合人民币50万元左右)。这组作品一再被国际大奖青睐,再次提醒了我们:创意,可能会成为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周勇的《山之痛》系列作品,也获得过《华夏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这组作品是将拍风光的镜头,跨跃到了纪实和观念的范畴,拍出的是一组社会景观,以此来讨论摄影视角向风光边缘的延伸,从而引起观者对现实的思考。这里运用的是联想的创意方法,作品虽然改变了色调,摆设了模特,但其真实性仍然是基于社会的共识,是平时被大家所忽略了的社会潜存。
对一幅摄影作品的评价,要看其情趣是否高雅,意境是否高远,立意是否高深,还要看其镜头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单就审美而言,就要看如情趣表达的俗与雅、色彩运用的艳与淡、构图造型的夸张与平和、意境与情境的大气与失态。如果作品仅限于审美,意义便次之了。而刚才提到的,无论是姚璐老师还是本期作者周勇,二者作品中所流露出的都是对环境破坏的担忧,并希望以作品引起共鸣共识,从而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应该是摄影作品最大的意义所在,但要超越审美,也是风光题材摄影较之新闻纪实摄影等更难突破的地方,这就需要选好创新的角度。
周勇的作品,色调上运用低明度不饱和的间接对比色,使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全景宽幅构图,既暗含着一种不断反思的思绪涌动,也表现出对往昔的淡淡追忆。思绪涌动处,激扬着一股子浊浪排空的壮烈;淡淡追忆里,流露着几分对旧日“风光”不在的沉思。
在这组视觉表现得完美的作品里,记忆是断裂的,山体是残缺的,表达的是作者的些许愁,些许探求!作品正是被这淡淡忧愁和不完美的现实完美着,这是作者赋予风光题材摄影的主观感受,也从而创造出了另类的关乎心灵的风景。
全景构图
《数码摄影》:你的这组风光作品很特别,全景式构图不断延伸着观者的视线和思绪。这是全景接片?周勇:对,是后期接片。
《数码摄影》:这种接片处理时有什么难度?
周勇:难度不是很大,主要的问题是前期要拍好。一般情况,前期拍得过渡平稳,接起片来就比较容易。
《数码摄影》:为什么喜欢这种构图?
周勇:有种视觉延伸的感觉,我比较喜欢国画里长卷移步换景的感受,所以也把照片做得很长。色彩把握
《数码摄影》:唯美的色调,既表现出了西方油画色彩的绚丽,也包容了中国设色水墨的雅致,作品非常有力地强化了对情绪的渲染。对于这个系列来说,这种后期制作的立意是什么?是想把现实理想化?
周勇:后期的立意基本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个人的情绪为主,就像你说的把现实理想化。我个人比较喜欢黯淡些的照片。
《数码摄影》:作品中包含了对高明度高饱和度的红黄与低明度低饱和度蓝绿等临近对比色彩的运用,既没有让作品显得极端粗暴,又使作品在视觉感受上极富跳跃性和张力。对于配色的把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告诉大家?
周勇:要把握好对比的和谐、色调的统一。有个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大量的摄影和绘画作品。这和读书一个道理,需要一个感悟的过程,看得多了自然慢慢就明白了。不过每个人对色彩感觉都不同,不能死板套用,看了还得自己去试拍,找到适合自己的色彩表达。至于看哪些绘画和摄影作品,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绘画和摄影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它精妙的之处。我自己比较喜欢看黛安·阿伯丝、南·戈尔丁、彼德·比阿德这些个人意识比较强烈的摄影师的作品。
观念表达
《数码摄影》:作品《在哪儿》想表达什么?是说熟悉的自然环境被破坏,人找不到了自己熟悉的家园了?
周勇: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数码摄影》:是什么时间拍的?天空和地面色调是怎么处理的?
周勇:下午4点钟左右吧。天空和地面的色调是用Photoshop后期色彩叠加还有渐变叠加出来的。
《数码摄影》:一种观念的表达,作品中往往会隐含着深刻的哲思。你的作品说是风光题材,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人为的“景观”。作品的画意感受里却包含着犀利的针锋相对,是针对污染?针对大自然的被破坏?
周勇: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叫《人造风景》,里面的摄影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的这些作品里面很多是针对大自然的破坏,想通过后期的渲染使照片更加令人伤感。
《数码摄影》:人文景观在作品中是消隐的,为什么选择用摄影这种直接的手段来间接地反映你所要表达的这种消隐?
周勇: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已经渐渐地改变了摄影最初的含义。摄影,更准确地说算得上一种媒介,我们可以通过前期拍摄和后期的处理表达内心的感受,我选择了摄影这种媒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是因为它直白,但作品中我又不想它显得太直接,这样更能达到我想表达的含义。
视线引导
《数码摄影》:线条引导是一种不错的构图方法,在掌握上有哪些技巧呢?
周勇:其实我对构图的理解就是把想要的东西给框住,同时要把握线的起伏律动感,当然最好还要有个吸引眼球的物体作为点缀。
《数码摄影》:上图外围山形所形成的暗角的感觉,加上巡回式的线条引导,使作品形了椭圆形构图,能使得观者视线更长久地停留在作品上。边角是有意做的暗角吗?
周勇:在后期的时候把边角加深了些。
《数码摄影》:丝丝游云,将观者引入了虚妄的世界里,你是想表达怎样一种心绪?
周勇:哀伤,黯淡,想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凄惨的唯美,是另一种感觉的桂林山水图,而不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数码摄影》:这可能才是你作品与众不同的焦点所在。
周勇:拍照片快3年了,我还在摸索之中,还在慢慢找自己的感觉。
构图视角
《数码摄影》:在非正方形构图作品中,中心视角构图,通常会被摄影爱好者所摈弃,因为这种构图形式容易被拍成没有构图,你是如何理解的?
周勇:安排中心视角构图需要谨慎,这得根据你所拍摄的内容来看,如果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场景,把视觉重心安排在中间的话,会比较好。如果是单纯的背景或场景,中心构图就容易出现上面说的没有构图的现象。
《数码摄影》:你的作品中有突出中心视角的构图,也有重心落在边缘的构图,两种构图的极端,你却能处理到很极致,那什么作品适合将重心放在边缘呢?
周勇:较大的场景,例如山水、城市大场景,有起伏,构图时重心放在边缘不至于使画面失衡。上图是在一条路的中间拍的,路的两侧都有山,把机车放在边缘,是考虑到表现路的延伸感,并能让远山出现在画面里,让人看到这是个很大的区域。
《数码摄影》:为什么会选择边缘化主体?是对当下对环境破坏的一种旁敲侧击?
周勇:单纯的美的东西太多了,我想让别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如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的生存之间的矛盾。
《数码摄影》:也就是说你选择的这个题材这个视角其实是个边缘化的题材视角?
周勇:是的,但“矛盾”也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表现手法。
《数码摄影》:矛盾通常会使作品产生戏剧感和冲突感,从而能引起大家对内容、对作品的关注。
周勇:恩,这样的照片比较吸引人。
《数码摄影》:对很多热爱摄影的朋友来说,想在风光题材的摄影中有所突破,是件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你有哪些技巧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呢?
周勇:
1.不局限画幅,可以尝试不同的画面结构,例如方形画面、圆形画面、全景画面;
2. 多观察,多换些角度去拍;
3 .多看优秀的作品,找适合自己的感觉;
4 .后期处理上,如果你不想自己的照片看上去太真实,可以在后期中尝试不同的色调 ,不同的画面处理方式;
5. 跟着感觉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