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攸形象的文化意蕴

2009-10-12江中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忠义智慧

关键词:许攸 谋臣策士 智慧 忠义 文化意蕴

摘 要:《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的许攸,先是袁绍的谋臣,后为曹操的策士。在官渡之战中,许攸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树了不朽奇功。然而,此人在作品中的命运并不佳。第三十三回,他便辞谢了人世,告别了读者。究其缘由,当是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起作用。小说以此人不仅映衬了曹操的知人善任、奸诈多疑,且再次奏响了人格修养中的忠义之曲。这便是许攸形象的文化意蕴。

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为数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它作为此类小说之统系盟主的一个主要原因。若按人物形象的重要度、丰满度以及读者的熟悉度去划分阵营的话,则有两大集团。宽厚仁义的刘玄德,奸诈多疑的曹孟德,忠义勇武的关云长,英武潇洒的周公瑾,竭忠尽智的诸葛孔明,等等,皆属于典型的第一军团;而蜀汉、曹魏、孙吴三大政治集团中的诸多谋臣策士,诸如孙乾、蒋琬、许攸、荀彧、郭嘉、诸葛瑾,等等,则属于小说人物阵营中的第二军团。第二集团军的人物数量十分可观,他们虽不及第一集团军中的人物那样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但他们的存在与运作,既使得主要人物形象的特征愈加突出,又能影响和改变着作品的情节与环境,且体现了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仅就许攸的遭遇与命运所蕴藏的深厚内涵作一浅探。

许攸其人在小说中出现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多。从第七回的初次登场,到第三十回、三十二回的大显身手,再到第三十三回的辞谢人世,总共也不过四五次。然而,就这样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二流谋士的存在与表演,却对主要人物之一的曹操形象的刻画,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许攸之经历,映衬了曹操形象的机智奸诈,闪烁着作品崇尚智慧的光芒

崇尚谋略与智慧,这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之一。而其重点描写则是集中在诸葛孔明的形象上。对曹操之智的绘写,作者也是费了一番心机的。可以说,许攸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映衬曹操的机智、奸诈与多疑,也是为了体现作者崇尚智慧的理念。

许攸的初次登场,作品是在第七回做了如下的轻描淡写:“绍入冀州,以馥为奋威将军,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尽夺韩馥之权。”这是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的动乱背景。当时,袁绍被推作为讨伐董卓的首席指挥官,而许攸只是以一个并不起眼的属官身份出现在袁绍的阵营中。此后作品并未演绎其任何活动。

直到第三十回,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时,作品才真正地让许攸名正言顺地登台表演,并由此拉开了对许攸之才识与智慧绘写的序幕。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是袁、曹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次大决战。从战前形势来看,袁军占据明显的优势:袁绍拥有兵力七十余万,而曹操只有七万人马,且粮草严重不足。以一对十的曹军自然不是袁军的对手。对此,双方的谋士也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适时地提出了正确的建议。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与此同时,曹操的谋士荀攸则言:“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两人的见解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两位主帅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此时的袁绍得意忘形,盲目自大,竟把沮授的良言斥之为怠慢军心,并下令将他关押起来,准备打完仗后将他和极力劝阻其与曹操开战的田丰一起治罪。而曹操却对荀攸的策议立即采纳,欲与袁绍决战。由于曹军上下一心,竟与袁军形成一种长达两个多月的对峙局面。僵局于曹操自然不利,曹军因军粮短缺而军力渐乏,本打算放弃官渡、退回许昌的曹操,在采纳谋臣荀彧的谏言后,决定死守官渡。并急派信使往许昌令荀彧赶紧筹办军粮,谁知此信却意外地落入袁绍谋士许攸之手。小说这样来写许攸的:

那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许攸支出的高招实可谓正中曹军之七寸矣,这是谋士的许攸着实令人佩服的高见。可是,好谋无断的袁绍却并未采纳许攸的良策。恰在此时,袁绍的另一谋士审配派人送来一封信,揭发许攸在冀州时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的劣行。袁绍看信后,当即把许攸赶出营帐,并扬言要杀他。羞愤难忍、走投无路的许攸只得投奔了曹操。尔后,许攸之才识、曹操之奸诈在问粮一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许)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也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此一节许攸问粮之事,看是许攸的表演,实为曹操而设置的。曹操的装模作样、一再说谎的细节描写,使曹操性格中的一般虚伪深化为奸诈、多疑。此后,许攸所出的火烧袁军粮草辎重之良策,又为曹操所采纳,终使得本是占据天时、地利的七十万袁绍军团遭遇灭顶之灾。

许攸的谋略与才智在第三十二回中又得到了再度发挥。曹军攻打冀州时,许攸又为曹操献出了一条决漳河水淹冀州城的妙计,从而彻底消灭了袁绍军团的残余势力。

许攸献计曰:“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操然其计,先差军于城外掘壕堑,周围四十里。……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数尺,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

由上可见,官渡之战的前前后后,许攸为曹操立定中原、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品对许攸谋略与智慧的绘写,既衬托了袁绍的目光短浅、好谋无断,也凸现了曹操的知人善任与机智、奸诈,更是作者崇尚谋略与智慧理念的形象展示。

二、许攸之惨死,奏响了人格修养的忠义之曲,涌动着拥刘反曹的思想意脉

官渡之战建树奇功之后,许攸便很快地向世人谢幕。对其惨死,作品在第三十三回作了这样的描写: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一个建树奇功的谋臣就这样惨死于曹操的武将之手,草草地结束了他的一生。这固然是由于许攸个人的自负、傲慢、贪谗、目空一切的品性所致,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作者对其人格中的朝三暮四的不满。

许攸不被袁绍理解、重用,并被逐出营帐后,并未像田丰、沮授那样的忠臣仍居于袁营之中,而是选择了背弃袁绍、投靠曹操之径,并为曹操出谋划策,最终大败袁绍。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传统理念,尽管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颇有市场,但深受儒家忠义理念浸染的作者,也就如实地安排了许攸其人竟被曹操部下惨杀的结局。在秉承忠义思想的作者看来,同属袁绍阵营的沮授,既是才高者,更是德高者。不为袁绍赏识且被其囚禁的沮授,在袁绍兵败后为曹军所擒时,却表现了忠臣的气节: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

即便受到曹操的厚待与礼遇,忠心不贰的沮授仍能于曹营中为袁军盗马。如此的忠义之士,终被曹操杀害时却能神色不变。难怪作者以诗赞之:“河北多义士,忠贞推沮授。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

相比之下,许攸是才高者,但同时也是德薄者。如果说许攸狂傲、自负、自私、贪谗的个人品性还可以为作者理解的话;那么,许攸背主且害主的不忠之举,绝对不会被作者所原谅的。同时,在作品始终涌动着的“拥刘反曹”思想意脉的氛围中,许攸的结局也只能如此。既然是“良臣择主而仕”,当时可供许攸选择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谁让他许攸投靠曹孟德而不归顺刘玄德呢?在作者看来,个人品性不良且朝三暮四的许攸,根本不是一个良臣,其惨死也是必然之事。

综上所述,一个并不十分起眼的许攸,不仅传达了作品崇尚智慧、拥刘反曹的思想意脉,还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曹操的塑造,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句话,许攸的命运,映衬了曹操形象的机智与奸诈,闪烁着作品崇尚智慧的光芒;许攸的结局,奏响了人格修养中的忠义之曲,涌动着拥刘反曹的思想意脉。可谓是人物虽小,价值甚大矣。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江中云,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忠义智慧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朋友的情谊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