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迷雾看课改

2009-10-12董文华

师道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新理念理念改革

董文华

在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一位老师讲《现代教育新理念》,现场互动环节时提问了一个问题:大家说说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哪些?老师们积极性很高,从改善师生关系上、从制定教学目标上、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说了很多,有一个老师站起来一下子说出了十多条,互动现场异常活跃。可我始终高兴不起来,心中一阵阵发紧:课改的理念真的已经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了?课程改革真的是一帆风顺吗?

想起来放假前几天,和邻居家的一个四年级的女孩一同去学校,边走边聊,就聊到了紧张的复习考试。她咬牙切齿地说:“一考完试,我就把所有的卷子都烧了。”以前只听说过高考结束后焚毁书本的,因为那段“黑色的”的岁月在他们的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烧了书从心理上要彻底告别不堪回首的日子。但如今,一个伴随着新课改成长了4年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的心一下子凉透了。

扪心自问:除了分数,我们还给过学生什么?我们有没有因为教学能力欠缺,着急把学生成绩提高上去,又不想通过“研究”来解决,就选择加班加点,让学生做反复训练,用“体力”来弥补“脑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积累。课改倡导三维目标,我们有没有在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学习的质疑和创新能力后,一旦发现那张期末的卷子是不考这些的,自己的学生考不过那些用习题“喂饱”的学生,转了一圈后,又无可奈何地回到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认为这样最保险;我们有没有因为学生作业写不完、考试成绩的原因让他坐角落、请家长;我们有没有以学习论人品,以分数论人才,以片面论综合……

课改倡导“以人为本”,面对一个个生命的差异,我们是不是做出了不同的回应?我们呵护他们的自尊了吗?我们引导他们的特长了吗?我们真的关注他们学习的体验和感受了吗?答案让我们汗颜!很多地方的课改理念和实践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

课改之初,听到抱怨最多的是条件的简陋和硬件的缺乏,几年后,这种声音基本消失了,因为连农村学校都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级各类政府下大力气围绕硬件发展、师资培训、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去运作,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有很大的改善。

无可否认,课程改革已从外围逼近内核,或者说课程改革正逼近“临界点”,超过它,重大的突破才能发生,否则,只能原地打转甚至是“新瓶装旧酒”。说这些话并不是一种悲观,也不是在给课改泼冷水,只是想提醒我们越过“临界点”的难度。

有一点不容忽视:真正在教室里和课改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决定点什么的,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还是一线的教师。也就是说,课改热切呼唤一支能把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团队。也许有教师会回应: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变,我们有什么办法;外部的大环境不改,我们也无能为力;在各项冷冰冰的数字量化考核下,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我们已经尽力了……似乎为自己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课改总不能守株待兔!

在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同时并进的大环境下,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向外部寻求支持后,再要求我们向内看,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个转身是需要大力气的。当课改指向这个层面时,我们不能再希冀有突飞猛进式的变化,要允许缓行一步,甚至停顿一下,去花时间反思、内化和改进。

在这个非常时期,真的希冀一线老师能够潜下心来,在教学理念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找着力点,把全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行为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能够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体现了学科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够在丰实课堂底蕴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向往和眷恋;能够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快乐学习、感受幸福,这也正是课改的终极目标。

我知道这很难。这需要一种超越职业意识的责任,一种深厚的专业素养;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眼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融入自己的胸怀。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新理念理念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用心处事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