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传播策略及其启示

2009-10-12沈正赋

对外传播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斯诺延安

沈正赋

一、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传播策略

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传播策略就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对延安的新闻封锁 ,充分利用外国记者和国外新闻媒体加强对外宣传报道,以便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知道红色中国的实情,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主张。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不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怀着了解红色中国真相的强烈愿望,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前往陕北苏区采访。1936年7月13日下午,斯诺一行到达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县(后改名志丹县)。

在保安,斯诺的采访不受任何约束,并能得到一切可能的合作和帮助。他白天去工厂、农村、军营、学校、剧社参观采访,晚上拜访各级领导人。为研究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方针,他从机关到基层,从领袖人物到平民百姓,从将军到战士,逢人就问,刨根究底,搜集到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斯诺一面向英美报刊提供稿件,一面将他陕北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闻名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后改名为《西行漫记》)一书,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真相和红军长征的壮举,展示了中国的光明未来和希望所在。1939年9月,斯诺重访陕北。在一次干部会上,毛泽东把斯诺介绍给大家,并指出《西行漫记》是一本真实地报道中国的情况,介绍我们党的政策的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

1937年1月初,史沫特莱正式接到共产党的邀请访问延安。在延安,史沫特莱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进行了多次交谈,她的手提式打字机一直响到深夜。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住处会见史沫特莱,回答她对中日战争与西安事变提出的一些问题。毛泽东与史沫特莱的谈话在3月16日至4月3日的《新中华报》上全文发表。毛泽东十分重视这篇谈话稿,曾想通过美国记者斯诺和《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国内外广为宣传。毛泽东把这次同史沫特莱的谈话稿送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并给斯诺写了一信:“自你别去后,时时念到你的,你现在谅好!我同史沫特莱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今托便人寄上一份,请收阅,并为宣播。我们都感谢你的。”毛泽东致信范长江说:“你的文章(指范长江访问西安和延安后,在《大公报》上发表的报道西安事变真相和中共抗日主张的新闻通讯——引者)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即毛泽东与史沫特莱的谈话——引者)一份,祭黄陵文一纸,借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史沫特莱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随军外国记者。1938年1月,史沫特莱到了汉口,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世界性组织呼吁救援。史沫特莱从抗战初期就为救助伤员奔走呼吁,1938年3月,包括白求恩在内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都是史沫特莱奔走呼吁的结果。

1946 年6月,斯特朗经宋庆龄牵线,搭乘美军飞机来到延安。一周后,她见到了穿着补丁裤子的毛泽东。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坪窑洞前苹果树下的一张石桌边接受斯特朗的采访,这次他谈话的中心点就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论断一经提出来,立刻传遍国内外,深入人心,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

1947年3月当党中央准备暂时撤离延安时,斯特朗请求留下,她想要写一本很好的有关中国的书。周恩来在窑洞里邀请斯特朗等外国朋友吃饭,毛泽东和朱德也来了。周恩来说:“毛主席交给你很重要的材料,只有你才能送到美国发表”。斯特朗随最后一批外国人离开延安,到东北旅行,每天撰写的报道都传到美国,发表在《人民世界》、《圣路易斯邮报》等十几家报刊上。就这样,斯特朗成了中国对英语国家的重要代言人。

二、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传播

策略给我们的启示

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传播的策略,能够给我们提供这样几点启示:

其一,党的领导干部要善于与外国记者交朋友,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正确引导国际舆论。在陕北苏区,毛泽东曾敞开心扉,向第一个进入苏区、也是第一个采访他的外国记者斯诺讲述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等重大问题,并破例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成长经历。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1936年7月15日,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这里很穷,出无车,食无鱼,不过我们以诚交友。”毛泽东多次同斯诺在一起,除了接受采访外,还常同斯诺等人一起喝茶聊天或打扑克。斯诺启程离开保安时,毛泽东挥毫抄就《长征》一诗相赠。

由此可见,毛泽东和斯诺在长期交往中已经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深厚友谊。这为后来斯诺等记者在国际舆论界积极宣传我党的正确主张、有效引导世界舆论走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善于与记者和媒体打交道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们认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要与新闻媒体和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和新闻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要热情面对,真诚相待,在与他们打交道过程中实现正确引导媒体、有效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的目的。

其二,主动约请或接受外国记者来华采访,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毛泽东一生虽然很少出国,但他身在中国,放眼全球,无时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世界大局尽揽心中。他除了靠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等渠道了解世界之外,最直接、最广泛的途径莫过于接待国外来访者。在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华友人中,外国记者当属最活跃、最受毛泽东喜欢的工作对象。

1936年初春,宋庆龄收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来信称,要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技术较高的医生到他们那里去做客。此时,美国记者斯诺恰从北平来上海拜访宋庆龄,向她表达了访问苏区的愿望。宋庆龄接见斯诺后,立即通过上海地下党电告党中央,推荐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赴苏区。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是在正式接到共产党的邀请后来延安访问的。史沫特莱因为曾经亲身感到了红区对于外国记者的热情和友谊,于是满怀信心地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要进一步打破国民党对延安的新闻封锁,可以把其他更多的外国记者也请到延安来看看,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红色中国的实情,了解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一建议当时就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毛泽东就经常来到史沫特莱的窑洞,接受史沫特莱对他进行的采访。在“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多次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向他们介绍中共关于抗日的主张。

我们认为,在当下,遇到国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也应当主动约请、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此举既可以及时有效地消解国际上对中国的误会,纠正国外媒体对华的不实报道,重塑中国的正面形象,给那些居心叵测、妄图利用国际舆论空间耍弄阴谋的人以迎头痛击;也可以加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真正做到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三,在加强对内报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外国“舆论领袖”对我进行正面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中心,党领导下的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有《解放》周刊、《新中华报》、《团结》、新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延安新闻媒体在宣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和反映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许多报刊也发行到敌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些还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扩大了传播效果。

延安时期,我党在加强对内报道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利用外国媒体对我进行报道。毛泽东与史沫特莱的谈话于1937年3月16日至4月3日在《新中华报》上全文发表后,毛泽东还不满足,就通过美国记者斯诺和《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国内外广为宣传。史沫特莱在延安采访时感到非常兴奋,延安使她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于是,她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告诉她:“你应该留在党外,以便与在外面和国外做更多的工作。”直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才理解这些话是正确的。斯特朗的角色也是这样。

传播学有一个经典的概念“舆论领袖”,它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其含意为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些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传统舆论领袖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二是舆论领袖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三是舆论领袖必须上连媒介,下连公众。我们发现,在对外宣传报道上,长期以来国外对于我国对外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容易持怀疑态度,而对国外记者采写的关于中国报道的可信度和认同感却比较强,比较容易接受。那么,我们一方面在进一步改变对外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在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寻找“舆论领袖”,利用他们的身份和效力的新闻媒体来广泛传播。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斯诺延安
延安的故事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