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自己成为新闻
2009-10-10陈季冰
陈季冰
从牛年的第一天开始,本来应该是新闻“报道者”的中央电视台,就尴尬地发现自己屡屡成为新闻头条的主角。从央视新楼大火到关于新闻联播节目的改革;从著名播音员罗京的英年早逝再到前不久沸沸扬扬的“方静间谍门风波”。
我是学新闻出身,至今还记得大学新闻学理论里面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报道者的使命应当是客观地记录,应当避免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更不能使自己成为新闻的主角。否则,记者和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而这恰恰是这个行业的生命。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十分令人感慨的例子:英国传媒业巨擘BBC每年都要举办一个为非洲贫困儿童募集资金的慈善音乐会,它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乐团前来演出。按理说,这样的大好事,放在我们国内,主办者非得大大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一番不可。可是BBC的新闻频道不仅对它自己办的这个活动只字不报道,甚至文艺频道都不做现场转播!理由是:这是BBC作为一个企业的个体行为,与别的企业的慈善义举是相同性质。如果BBC利用自己作为一家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渲染了这件事情,就会异化该音乐会本来希望达到的社会目的。
所以我们看到,西方的传媒非常注意避免自己陷入新闻热点之中。不过,我在这里谈论我们中国的媒体自己经常成为新闻这件事情,并不是想要批评央视,尽管它确实也存在内部管理上的不足。在我看来,央视自身的“明星化”至少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的两大特点。
首先,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国官方主流媒体至今仍然牢牢地占据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人们时常说的所谓多元化,在我们的社会中依旧是极其不充分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元或者全权社会的最大特征便是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特别是对信息的高度垄断,这反过来又抬高了国家信息发布机构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不要说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新闻发布机构,就连电影厂、京剧院之类的演艺团体的地位都是异常崇高的。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承载了信息单向流通(宣传)的功能,后者向社会输送的是附着了意识形态信号的文艺信息。而今天,央视本身一再成为新闻的事实,其实是反映了一种转型社会十分容易出现的公众对信息的误读,即将央视肩负的重要的国家功能与它作为一个同样由许许多多普通人组成的组织的内部信息,在重要性上混为一谈了。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社会转型之前,像今天这样以央视自身为主体的热门事件不一定没有,但决不会传出央视大门一步,因而也就不会从信息转变为新闻。
其次,从信息媒介重要性的角度看,这还充分证明,目前仍然是“电视时代”,许多人高谈阔论的所谓“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尚未真正到来。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网或新华网的一位编辑如果被报料是间谍,也一定不会引发如“方静事件”般巨大的动静。
信息即权力,因此我不会把今年以来发生在央视大院里的一连串热门新闻看成是单纯的无聊“炒作”。在我看来,它们恰恰泄露了支配我们社会的权力结构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