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课堂主人观的四重境界
2009-10-10李林山
李林山
语文课堂是学生言语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引领与组织学生言语学习、施展与完善教学艺术的大天地。从这个角度解读,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毋庸置疑,他们都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倘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扎实推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师不仅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主人观的探索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在扎实的践行过程中摸索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科学合理到位的主人观。纵观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主人观的体现有以下四种境界。
一
虽然,推行新课程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但是,还有不少教师追求语文教学的“简便运算”,学生完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读、背、抄、练的“机器”,毫无主人身份可言。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作过调查了解,发现这些教师在语文常态课中钟情于“三步式”教学,即:第一步,集体机械地认读并抄写生字新词;第二步,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讲解课后习题答案;第三步,完成并反复抄写有关作业,背熟课文并默写重点句段。这种“三步式”或类似于它的课堂教学过程落后而传统,教师一手遮天,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亦步亦趋地在预设的轨道上无趣无味地行进。很显然,语文课堂上只有教师单方面是主人,而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被剥夺得荡然无存,实实在在地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客人。
客观地说,教师也知道这种“三步式”害人不浅,也清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这类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不高,教学过程省时、省力,简便易行。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考出令家长、领导和教师称心如意的成绩。在他们看来,此举可谓“精简高效”,所以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师霸天下的现象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本应享受课堂主人地位的学生只能“客随主(教师)便”,完全成了死板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强制而生硬的灌输和施舍。大量的背和抄取代了对文本的解读,各种换汤不换药的习题写和练机械重复,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成了课堂中的客人,没有机会走进文本,完全游离文本解读之外,语文内涵素养的提升完全成为一纸空谈。
二
平心而论,新课程推行以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人地位确实得到了重视和回归。但是,思想上的重视不等于操作上的到位,甚至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特别是新课程推行的最初几年,全国各地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理念的践行中,不少教师纷纷亮出十八般武艺,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推上语文课堂主人的位置。那几年,在各级各类的语文教学展示和教研活动中,语文课堂教学流行一些追求时髦的做法。如,学习并列段式的文本时,教师常说“喜欢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常说“用你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如朗读、交流、画画、问问题等)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时,教师常说“找你喜欢的生字新词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互相交流阶段,教师常说“找你喜欢的好朋友一起学”,等等。从表象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轰轰烈烈,学生学习充分自主、自由自在。其实,透过热闹和浮华的表面,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虽然努力把学生推上主人的位置,但这只是从形式的层面去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没有实际效果。比如小组讨论和互相交流阶段,学生找好朋友一起学,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或者像无序的农贸市场乱成一团。在这样杂乱的环境中,不仅学习过程难以正常推进,就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无法保证。再说“喜欢学哪段”的问题。一个完整文本的学习,一次挑学一段尚且说得过去,但如果经常如此“听便”,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会错误地引导学生养成无视教学要求的习惯,有的学生甚至会滋生惰性,连一段文本都不学。同理,教师提倡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学”和“找喜欢的词句学”,无一例外地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和影响。细究其因,这些做法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和教师的主人意识,学生成了形式上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客人。换言之,这种类型的课堂没有名副其实的主人。教师把语文学习中学生“主动学”误读成“动着学”,把学生“自主学”误读成“自由学”,在所谓让学生“喜欢”的高调下,掩盖的是放任、不负责任。
三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坛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诸如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等一大批名师,在全国各地的大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频频作课,其经典名课的精妙构思、亮点处理和精彩迭出的激情演绎、高超手法、巧妙对话,犹如一朵朵芬芳四溢的奇葩,为广大一线教师所争相仿效。其中,诗意语文倡导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素为我所敬仰。他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浓墨重彩地演绎出了“华美丰赡”的课堂,其流程简记如下:1.激情导入:播放歌曲《你是这样的人》。2.初读感悟: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对总理一夜工作的印象。3.聚焦文眼:反复摩诘、品读“极其简单”。4.感悟“劳苦”,想象练笔。5.抒发情思,朗读抒情。6.拓展资料,走近伟人;播放影片,结束全文。在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王老师此课感动了全场。学生成了主人,完全沉浸于课堂,融进文本的情景而泣不成声,到后来感动得语不成句了;王老师更是主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凝聚了王老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好课!实事求是地说,这堂课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但不是第一主人。让人留下更鲜明印记的是王老师那始终不衰的喷薄激情,是那大段大段流畅精致的过渡语,还有那直抵灵魂的音乐、画面、语言交织的情感渲染。诚如课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的现场评价:“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课,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的那么好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换言之,如果离开了王老师精心而刻意制作(就连文本细读的文字都有上万字甚至数万字),学生语文学习就如缺少了拐杖,学习活动的展开实在难以想象。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课堂上,假如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至多只能排教师之后,位居第二主人,第一主人非王老师莫属。
其实,全国语文教学顶级知名专家们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感动,准备一节课耗时至少半年,然后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地展示和表演,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多的是第一主人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普通教师要学他们对语文教学研究不断追求和对人生不停挑战的敬业精神,然而切不可东施效颦,形式化地学习他们在课堂上偏重于展示自己的深厚功力和卓越的风采,凸现教师第一主人的地位,而把学生置于第二主人的地位,甚至由于把握不当而把学生硬逼为客人。
四
《论语·卫灵公》有言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这句话指出了管理的最高境界,那便是耳熟能详的“无为而治”。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人观的最高境界亦然。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教是为了不教”。从课堂事实存在和课堂教学本质的两方面来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有时甚至是管理者,毫无疑问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主人;教师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但至多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二主人。教师教学境界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次”为主,即由第二主人悄然无痕地转变成第一主人,而教师则从第一主人自然退居到第二主人的位置。简单地说,教师通过组织、引领和管理,更多的是主动以学习和探究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开展学习活动。更为高明的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培育下,学生个体和群体间逐渐走向主动地自我组织、自我合作、自我探究和自我学习,成为课堂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主人。教师从前台退居到后台,留出更广阔的时空给学生主动学习,主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些方面用心用力,发挥点拨和引领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知识、增强技能和养成习惯。退一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或某些中间时段,倘以第一主人的身份存在,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从这种意义出发的“教”,是为了以后“少教甚至是不教”——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渔”之兴趣、方法和养成了“渔”之习惯,就能够走向自主能动的语文学习之“渔”。若如此,这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主人观最高的理想境界——学生是主人,最终成为第一主人;而教师亦主人,由第一主人退居到第二主人。(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
作者简介: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有十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