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和写作中提高自身素质
2009-10-10李镇西
李镇西
从教20余年,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文革”时期长大的我,除了读过几本所谓的禁书,头脑基本上是空白。我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的一个细节:我去图书馆借书,管理员问我书名,我实在不好意思说是借《家》,只是用手中的笔指点着借书卡上的书名登记。因为旁边站着许多同学,我怕他们笑我:“哼!居然连巴金的《家》都没读过!”接下来的几年,是在文学名著和其他人文著作中“暴饮暴食”。进入了80年代,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非常怀念80年代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文学术氛围。正是在那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著作的观点我不一定都能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都赞同,但这些著作不仅开拓了我的思想视野,更主要是,它们让我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从那时起,我就提醒自己,尽管我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在三尺讲台上通过语文教育传播人类文化精华,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对我比较熟悉的人常常惊讶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时间来读书,其实,我不过是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而已。每天晚上我都会倚在床头至少看几十分钟的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者旅游,我都会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我读书的地方。
说到写作,这的确是我的一个爱好。比起我的口头表达,我自认为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刚刚参加工作就能像现在一样写出像样的文章;相反,那时我写了许多稿子,却常常被编辑部退回。其主要原因,我想是我写的东西没有思想也缺乏对生活的真情实感。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汹涌的激情和飞扬的思想使我真正不能自已地拿起笔——记得在1985年那个除夕,我在母亲家里写完《教育漫笔》最后一个字时,窗外响起了阵阵迎接牛年的爆竹声。那时,我还不知道我写的这篇有关教育的文章算不算“论文”(我甚至不好意思给同行说我在写“论文”),更不敢相信《班主任》杂志居然会连载;但是,当时我心中实在是充满了一种丰收的喜悦!现在,我已在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出版了五本专著(其中有两本与人合著),总计发表了70万字的作品。
在我的写作中,还有一类文章值得提及,这就是我和学生一起写的作文。教师和学生一起作文,其意义不但是可以给学生作示范,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理解学生的写作甘苦。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会多一些心心相印,而少一些隔靴搔痒。
总结自己的写作实践,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常常有老师平时不写文章,到了要评职称或其他急需文章的时候,才匆匆炮制。这显然是不好的。对普通教师来说,最初的写作就是记录自己的教育足迹、思想历程,是和自己的对话,而不一定非要为发表才写作。我最初每天坚持写的《教育手记》《教育日记》《教育随感》等,都没想到要发表,只是觉得应该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但天长日久,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都成了我珍贵的财富!
二是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我常常看到有的青年教师也写了不少文章,但总是没有新意。文章重个性,这“个性”首先是思想的个性。我至今记得十年前我写《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时,曾顾虑与别人的东西雷同。当时乐山市教科所的语文教研员唐建新老师(现在深圳南山区教研室工作)便鼓励我说:“只要你面对自己的实践,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与别人雷同。因为虽然大家都在搞教育,但每个人面对的学生不同,面临的困难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进行的思考不同……一句话,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怎么可能写出雷同的文章呢?”他这话给了我勇气,所以每次我写文章都有一种自信:我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写文章喜欢自然朴实,没有那么高的理论认识,就不去“玩深沉”。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和著作,都寓真知灼见于朴实无华之中,但谁能否认他们是大教育家呢?我写《爱心与教育》时,也曾犹豫过是否会被人认为“层次太低”,但我想忠实于自己生活和心灵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高层次”。于是我让思想感情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结果《爱心与教育》打动了许多读者。
四是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二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这个结合就是思考。我们读书总会有所感动,有所共鸣,有所联想。于是,我们就可以拿起笔把这种感动、共鸣、联想写下来。特别是我们读教育名著时,往往会从教育家的论述中读到自己的生活,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喜悦。而这时往往又是写作灵感喷涌的时刻。我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载1999年第1期《班主任》杂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查阅许多书籍资料,并且在查阅的过程中又有所思考、咀嚼、领悟,因此,往往一篇文章写完,我们又读了不少论著。
我曾自豪地对许多朋友说:“读书、教书、写书,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内容。”(摘自www.ylhjx.com)
□实习编辑 林金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