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因素

2009-10-10吴光荣

现代企业 2009年8期
关键词:校区规模办学

吴光荣

多校区大学作为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生存,它不仅消耗从环境输入的资源,同时也向环境输出其产出的资源,它不能将自己同外界隔绝开来,而必须不断地变革和适应环境。它必然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而管理这样的组织也相应会受到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及其影响

外部因素是指对多校区大学管理可能没有直接影响,但会有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一般包括政治因素、市场因素、科技因素、法治因素等。

1政治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剧烈的波动,这与中国的政治气候及各个决策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把握不无关系”。中国高校发展规模的扩大与一些政治因素息息相关。1999年中国高校招生增加幅度达44%,致使中国出现了新世纪之际的校区扩建热。而在2000年,中国合并高校也达到了高潮,短短一年中,共进行了105次合并,有203所高校经合并重组为79所新的大学。

2市场因素。美国卡内基教学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个报告指出“大学一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大学一国家的关系也日益减少;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一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市场成为影响多校区大学管理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市场在寻求商机的利益驱动下,介入高等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市场通过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对高校外部招生、分配、科技与服务等和内部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3科技因素。科技因素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对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网络化校园的产生,带来了高校教学、交流方式的深刻变革。这都将大大提高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效益,分割的校区地域的不利影响将大大减弱,分散的人际关系也将借此得到加强。而科技革命与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知识的分化与综合,带来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的产生。新学科的产生需要对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培养人才方式加以变革,而且,只有改革传统的大学管理方式,重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催生出新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为此,只有创设有利于新学科产生的管理模式,才有利于发挥高校的功能,促进科技的进步。

4法治因素。中国有人治的传统,在人治传统的影响下,高校管理更多依赖行政手段来管制,这种管理一方面是缺乏制度规范,随意性大;另一方面是行政手段管理具有管理封闭,管理过死的特征,不利于自主性、自主权的充分发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将从原来的人治色彩偏重的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对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多校区大学也必须提高治校水平,实行依法治校。最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立法的完善,也为多校区大学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以及自主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方略依法治教。《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系列权力,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走上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轨道,也使中国的多校区大学有了依法自主选择其发展目标和构建大学管理模式的空间以及动态选择和借鉴各种管理模式的可能。

二、内部因素及影响

内部因素是指对多校区大学管理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且对实现其管理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的那些要素,通常包括多校区大学组织战略目标、组织规模、校区功能和校区来源等。

1战略目标。组织在战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当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发生变化,要求上水平、上层次,就必然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产生许多新的科研机构。当学校的办学类型从教学型转向教学研究型时,就会增加研究生的比例,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大学组织的框架结构,自然关系到大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多校区大学形成以后,其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实力增强了,办学地位提高了,同时面向的服务区域、领域、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多校区大学应该遵循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重新定位,包括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学科结构的定位、办学层次的定位、办学功能的定位、服务范围的定位等方面,而战略目标的定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直接决定着其它方面的正确定位。如果把学校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管理的重心应该下移到学科这一基层,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其组织目标一知识的创新与学术的发展。如果把学校定位在以知识应用与社会发展为取向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管理重心应在学院。如果是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学型大学,适宜采用刚性化的科层结构,管理的重心应在学校一级。由此可见,对多校区大学战略目标的定位,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而管理模式正确的选择是实现多校区大学战略目标的基础。

2组织规模。组织规模是组织结构的范围,是组织结构的特质之一。组织的规模是与其它结构特征相互作用的内部特征,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影响。因此,规模更可能被视为一种造就和决定组织其他结构变量的独立变量。组织理论研究表明,组织的规模与结构分化之间存在连续的、正相关的关系,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就导致什么样的组织功能。首先,它决定单位划分,规模愈大、分支单位愈多。其次,它能影响组织的协调,组织规模愈大,协调人员和协调机构就愈多。组织为了协调,就须设置多种联结装置以求实现组织的一体化。再次,组织规模影响集权和分权。如规模大的组织,由于决策者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得不把权力分给与决策有关的人员以确保决策正确。组织规模还影响组织结构类型的设计和选择。如规模小时,组织可能采用简单结构;规模适中时,可采用职能结构;规模大时,可采用事业部结构。一所大学在其创建时可能仅几十人,而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校人数可能几万,也可能十几万。两个时期所要采用的组织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说明组织规模不仅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要素,如单位划分、联结装置、集权与分权,而且还影响组织结构的类型。

3校区功能定位。校区功能定位是指对各个校区的用途或功能进行科学的规划、有效的利用。校区的定位犹如“导向仪”,决定着校区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也决定组织结构的选择。如果按学科定位,每个校区就会拥有一个或多个学科组成的若干院系,要在各校区设置校区管理委员会和派出相应的校职能部门。若按工作职能定位,就会出现继续教育校区、新生校区、研究生校区、产业开发校区等形式,此时适宜采用相对集权制的管理模式,各校区的管理通过建立校区管理委员会来完成。若一个校区既有若干院系,又有若干工作职能,那组织结构的设置就会更加复杂。

4校区来源。中国多校区大学校区形成的原因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扩大、功能增加自然形成的。有的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几所独立的高校合并而来的。而合并的依据又有差别,以1998年为界线,以前的合并主要是为了减少高校的重复建设、规模偏小的弊端而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其合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然,也有很多大学既扩建了自己的校区又参与了合并。此外,即使同样是开辟新校区的大学,不仅其老校区原有的基础不同,而且开辟的新校区面积的大小、距离的远近、交通是否便捷等条件也不同。同样是由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其校区数量、各校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学生规模的大小、学科分布、各学科实力的强弱、师资的配备等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由合并而来的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这些差异对多校区大学管理结构的设置、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权限的分配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猜你喜欢

校区规模办学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