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单身
2009-09-30克尔斯汀·霍尔泽
克尔斯汀·霍尔泽
李欣编译
幸福的单身生活
现年52岁的马克西姆是一名德国网络销售专家。单身的他表示:生活在德国这样一个有着良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家,即使单身他也过得很开心。现在的他不仅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亲密的朋友,同时还有规律的性生活。虽然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肆虐,但这并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他有足够的养老金,却不像其他家庭那样需要抚养孩子。正因为如此,他甚至可以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通过消费来支持德国经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马克西姆都是以一种成功的姿态享受生活,但在不经意间,寂寞的情绪也会悄然来临。这个时候,他总会想起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尔·克劳斯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每个人都被单独囚禁在这个监狱当中。”如此想过之后,他就会很坦然地去欣赏巴赫的音乐了。
在现在这个年代,像马克西姆这样享受单身生活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单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曾几何时,人们认为单身族自私自利,他们不愿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为以后的社会养老做贡献,他们病态、悲观、孤独……但这些印象现在已经全然发生了改变。10年前,专家表示,没有什么比婚姻更幸福,但10年后的今天,由美国和德国的学者们所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同已婚者相比,单身人士无论是在对生活的满意度还是在预估寿命的长度方面都达到了同样的水平。如果和那些不幸的婚姻相比,单身生活的幸福指数则更是高高在上。
美国社会学家刘慧和德布拉·翁贝森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在《健康和社会行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变化的时代》的文章。他们说,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幸福感不再像30年前那样与婚姻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如今,社会上的单身人士越来越多,他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单身行为做出辩解。如此一来,他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谈到社会压力,有人不禁会问:“单身难道不是异类吗?”当然不是!只有坐落在南蒂罗尔山谷中的少数农村中还保留着某些陋习。在那里,单身的人会被贬低。即使在死后,他们的棺木上也会被挂上特制的花环以示区别。但海德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汉斯维讷·瓦尔和他的两名同事在对单身族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在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开明社会里,很少发生单身人士被侮辱的事件。
此外,瓦尔还和心理学家马琳娜·施密特以及社会学家施特凡-巴斯对单身人士就“生活满意度”给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数据涉及工作、休闲、住宿和朋友等多方面。分析结果显示:单身族的生活并不见得不如已婚人士的幸福。事实上,单身人士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对自己所拥有的独立和社会圈子表示满意(统计表明;单身人士的亲密伙伴的平均数目为6,已婚人士的相应数目为7)。
除了普通人外,单身名流同样也很满意自己的生活。47岁的好莱坞女星梅格·瑞恩就坦言道:“男人们来了又去,女伴们却一直陪在身边。”74岁的奥地利著名歌星乌多尤尔根斯现在已经单身两年。他表示,长久以来,正是因为有“美满的家庭”和“患实的伙伴”自己才从未觉得孤单。但对他来说,在经过了两次婚姻和近半个世纪的纷扰之后,退下婚姻生活的旋转木马或许是一种更能让人放松的生活方式。
单身但不拒绝婚姻
既然单身人士同样可以过得和已婚人士一样幸福,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心理上的亲密已经可以代替家庭的温馨了呢?调查显示:虽说单身生活的轻松惬意让人陶醉不已,不过在爱与性方面,单身人士却多少会感到空虚。即使社会已经接受了单身一族,而单身人士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这些都不足以完全填补他们的空虚。试试一夜情?不可能!虽然在美国的电视连续剧中会出现将单身未婚人士送到一个可以肆意花天酒地的极乐乡的情节,但如果把镜头切换到真实的德国的话,你会发现:不计其数的德国单身人士正在爱的荒漠与戈壁的漫漫长途上跋涉。一项网络调查显示:90%的单身人士都缺乏温存和性爱。性解放的神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发生在血气方刚的大学时代。更有研究表明:60岁的已婚女士的性生活要比30岁的单身男士的性生活更频繁。
既然单身生活也有不足,那么就会有单身人士积极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但现在出现在单身世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虽然有80%的单身人士想要寻找一个伴侣(甚至有50%的单身人士正在积极寻觅当中),但为什么他们却偏偏难以如愿呢?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研究人员试图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合适的解答:在现代单身世界中,高素质高要求的女士们所遇见的未婚男士的条件往往不那么优秀:社会地位不高、吸引力不强、角色分配不明确,有些男士在那些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行的女士面前甚至会因为没有信心而临阵退却。单身男士的意见则几乎高度一致:女性解放运动不是我所欢迎的。
面对现代女性的强势,德国女作家伊莉斯·哈尼卡在她的畅销小说《相遇的两个人》,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女性的愿望会埋葬男性的愿望,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女性才明白这一点。”她在书中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单身一族所遭遇的困境做了鲜明生动的描绘: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梦想该何去何从。“只有当一个人见了另一个人,故事才能开始……”显然,伊莉斯的这种观点与汉斯一彼得·布洛斯费德的想法一致。这位来自汉堡大学家庭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无法替代爱人之间的亲密感觉。虽然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闪电约会”层出不穷,但布洛斯费德坚持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两个人的幸福生活。
两个人的幸福生活固然令人向往,但如果这种生活暂时无法顺利实现的话,该怎么办呢?如果在一个越来越个性化的社会中所出现的自私自利和自我陶醉让通往共同生活的单身之路变得越来越长,那又该如何才好呢?对此,法国心理分析家玛丽一弗朗斯·伊利戈扬建议道:不要把单身看成是对婚姻的拒绝,而要把它当做巩固性格这一漫漫旅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绍彭豪尔不是说过吗:“只有当我们不再孤身一人时,我们才能够感受到所有的苦痛。”
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各有利弊。而对那些生活经验丰富的实用主义者来说,如果既能拥有婚姻生活又能享受单身乐趣,那就再好不过了。基于这样一种心态,“不完全单身”这种新的生活模式悄然兴起。“不完全单身者”既坐拥独立的房间,又有家人帮忙把生活打点得妥妥帖帖,既可以在周末和朋友一起外出,又不必担心在生病的时候没人照顾。在现代社会里,这样一种生活模式因很好地融合了家庭的温暖和单身的自由而备受追捧。
(摘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