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报纸版面视觉中心的流动轨迹与原因分析

2009-09-30

新闻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版式版面报纸

姜 英

摘要本文梳理了《华西都市报》创刊以来的四次阶段性改版,从中归纳出当代报纸版面视觉中心的流动轨迹,主要表现为:版面设计由强调视觉均衡变为强调视觉突出、视觉中心往版芯中部移动,视觉中心的形成由繁琐变得简约等,并从报业竞争、版式理念、区域分割,版式创新等四个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报纸版面视觉中心流动轨迹原因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视觉是有选择性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媒介市场的成熟与读者观念的养成,越来越多的纸媒从业者认同“视觉中心”(Visual Center)在版面构成元素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就提出了一个新概念——CVI(The Center ofVisualImpact--视觉接触中心)。他认为一个有创造性的和谐的版面设计,就是要在版面上安排一个强有力的CVI。美国报纸常用“四最”的编排手法来制造CVI,即把某一版上最大的照片、最大字号的标题,配到一篇最长的新闻稿上,放在版面的最佳位置。

在我国报纸版面学中,以“强势”概念来指称版面元素对读者视觉冲击力,它强调的是通过版面元素的合理配置,让版面的某一区域在数秒内牢牢抓住读者的视线,以引发读者的无意注意。强势是形成视觉中心的必要手段。与西方编辑理论相似,我国多数学者通常认为,强势较大的图片与标题或二者的有机组合构成纸媒版面的视觉中心。本文期望通过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自1995年创刊以来至今的多次改版,探寻我国当代报纸版面视觉中心的变化轨迹,并对这种变化的动因进行分析。

一、《华西都市报》视觉中心的变迁

1早期的视觉均衡

《华西都市报》的创刊词是“做市民的信息公仆”。都市报的读者服务观,使“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得以彰显。在版式上,由于早期电脑编排技术的落后,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对角对称”式,版面视觉中心不突出。以其创刊号为例:

创刊时的《华西都市报》是四开小报,因为是创刊号,版面分为上下两部份(见下图)。上半版在“创刊词”及当时的四川省领导的题词消息标题上采用了简单的套红,比较醒目,两条竖题分立版面左右两侧,形成横向的视觉平衡,下半版是一组新闻稿件。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位于版面边线上的标题均加黑色底纹。全版只有一张幅面较小的图片,位于版面中心。综观全版,分别形成“上左-下右”;“上右-下左”的以竖题及色彩为主要平衡元素的对角对称。

这种版式的非等量视觉均衡,有很大的适应性,在2000年以前的传统版式中占有极大份额。但也由于其过于重视“金边银角”均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上左区的“视觉中心”的强势感,导致视觉中心不突出。

2瘦身初期视觉中心的不稳定

2005年5月21日,《华西都市报》改版为国际流行瘦身报型,“瘦报”由于其在长宽比例上更接近“黄金分割率”,因此又被称为“黄金报型”,是国际流行的报型。“瘦报”取消了中缝,版面的基本栏宽从8栏改为6栏,使版面语言更为简洁,气韵更加流畅。以下面左侧2005年9月18日的版面为例,版面以“丁”字型进行分区,五条“图片+标题”结构的导读通栏排列,吸引读者关注内页新闻。导读下方采取“四栏——二栏”的左右分割法,使左区与右区的比例加大。头条的大字标题与大面积的新闻照片、明显的线条与留白使左上区域完整突出,成为明显突出的视觉中心。报眼、导读的版位虽然比头条高,但标题字号和图片都采用较小的比例,并没有形成视觉冲突。整个版面层次分明、节奏有致,是华西都市报的一次成功转型。

但遗憾的是,这种较为合理的版面布局并没有很好地稳定下来,而表现出善变性和摇摆性。如:右侧2006年4月1日的版面,明显与瘦身初期的版面有很大不同,基本属于三列式分割法,形成以横跨五栏的头条标题和中部偏下的大图片的两大视觉中心。视觉中心的游离可以理解成为瘦身后的报纸对视觉中心的形成尚处于摸索和试探阶段。

32007年改版后的多元素视觉中心

在经历近两年的试验后,2007年4月10日,《华西都市报》再次改版,以“更新锐、更理性、更时尚”的姿态,首次明确地提出将象征着青春、动感、情、奔放的橙色作为报纸的主色调,以“青春时尚、整洁大方、规范有序”的版面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改版当天的头版可以看出华西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突破。不仅是报眼标题、图片标题加了橙色,而且左上的报头、左下的导读及右边的《改版致读者》的区域中都加了淡橙色的色块,版面中心的五幅彩色新闻图片紧紧靠在一起,版位最高的报眼甚至用了动感十足的非规则明星半身像,整个新闻区域显得色彩斑澜。同时,版面的文字报道内容减少,封面化特征十分明显。

仔细观察。这个版面的视觉中心可以是大字标题的头条,电可以是头条下方的两幅新闻照片,甚至可以是报眼。过多的强刺激点严重干扰了有效的视觉中心的冲击力,有学者将其批评为的“泡沫版面”,表现为“版面强刺激点太多、版面元素运用失度、运用留白不恰当、图片运用不合理”。缺乏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字号过大的标题,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虽然能提升报纸瞬间吸引力,但也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正是头版导读化、杂志化趋势流行的高峰期。导读化、杂志化比较早的出现在1997年的《南方都市报》。2006年,广州日报在党报中率先为报纸增加了两个完全杂志化的封面,其中封一有报头,下面有“导读与索引”的字样,采用大图片、大标题的方式进行版面设计。封二除了没有报头之外,其余的部分与封一相差无几。导读化与杂志化可以引导阅读、推介新闻,取得良好业绩。但包括广州日报在内早期的封面由于过渡使用色彩和图片也造成版面的无序化。并不符合主流大报应有的形象。所以很快广州日报也对这两个版进行了调整,舍弃了不规则的图片,增加版面留白,视觉中心在有序中得以突出。

在这个背景下,《华西都市报》也很快发现了相似的问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再次改版。

4视觉中心的确定和突出

2008年4月18日,《华西都市报》开始了由“市民生活报”向“新主流都市报”的转型。在版式上追求“可读——易读——悦读”。“这次改版,我们的封面将强调导读功能,增加导读层次,导读设计更加灵活,重头文章仍保留相应的版位,提高头版的阅读率。要闻版的基调为深蓝色、成都版为红色、文化版块将是橙黄色、体育版块将是草绿色……整体上将呈现出节奏感、空间感和韵律美。”

我们来对改版后任选的两个头版与2007年的头版进行比较。不难发现,2008年改版后头版分割虽然仍以“三列式”分割为主,除彩色图片外,标题均采用稳重的黑体,色彩元素减少,版面显得干净清雅;非规则的图片消失,每篇文章

均是四边形的完整区域;导读由左下移至版面两边,右侧以标题进行导读,左侧以“图片+标题+导语”进行导读;视觉中心由左上头条区移到版芯中部,并通过黑色围框、大幅照片等方式形成与非视觉中心的强烈反差。同时,在我们任选的两期报纸头版的相似性上可以看出,这种将大幅新闻图片置于版芯中部以形成视觉中心的版式设计趋于稳定,已具备“模块化”版式的基本特征。

应该说,这次改版成功地实现其传播目标,抛弃了杂乱、媚俗的形象而变得“大气、平和、理性、新锐、简约、时尚”。这种将视觉中心置于版芯中部的做法在连续一致的模块化版式中得以强化,形成明确的报纸形象。

通过华西都市报版面演进的四个阶段性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当代报纸版面视觉中心流动轨迹的以下规律:

报纸版式的美学追求从视觉均衡变成视觉突出;

视觉中心从左上区域向版芯中部转移;

视觉中心的强势元素由多样繁琐变得简约清晰。

二、影响我国报纸版面视觉中心变化的因素

1报纸竞争的必要手段

随着报纸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明确化,版式设计成为与新闻内容同样重要的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版式设计之所以得到高度重视,一是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传播媒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哲学、符号学研究视野。90年代后,视觉文化引起传播学研究的关注。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书中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因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视觉文化在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地位愈加凸显,报纸要想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必须满足当下视觉文化传播的需要,在办报理念上强调内容的视觉化呈现。一方面在文字报道中突出形象化和故事化,另一方面则需要生动直观的图片弥补文字语言的问离效果,有效形成视觉中心。二是残酷的同城竞争使报纸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在读者定位、版面内容、版式编排的趋同和重复。为了避免千报一面,各家报纸都努力在实践中寻找差异,不仅细分读者市场,创新新闻报道,而且在版式上也追求独树一帜。其中最为标新立异的就是“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它通过超大的字号、粗黑的线框、巨幅的图片所形成的视觉中心强烈震撼着读者的视觉感觉,一时间成为许多报纸竞相模仿的经典。它也为北青报赢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2版式设计理念的转变

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分属于两大思想流派:美国“图钉画室”理论和德国包豪斯/瑞士一蒙德里安理论。“图钉画室”(Push Pin Studio)代表的传统的版式,它追求设计的装饰性、表现性和刻意的不合理性。“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派代表的是现代版式,提出“工艺人学”的设计理论,主张“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以人为目的”,注重实用性、人性化和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媒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报纸逐渐引进西方报纸尤其是美国报纸的版面设计理念,越来越倾向于与国际流行接轨。总的来说,这20年来我国报纸版面编排设计在美国报纸版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如下观念性的变化:

1、品牌意识增强。原先千报一面的版面模式改变了,各报纷纷通过版面来彰显品牌,突出个性、品位和理念。版式的独特性成为报纸企业形象(CIS)识别的重要手段。

2、读者意识增强。报纸读者意识的增强在版面上最鲜明的体现是重视报纸的易读性。

3、设计意识增强:在版面设计过程中,有着专业素养的美编引进美国的现代设计思想来处理各种视觉元素,注重对图像、色彩、留白的合理运用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革新,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以激光照排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为标志,以版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特色。第二次浪潮以基于视觉冲击力的差异性、个性为特色。第三次浪潮,追求版面的科学简约性。在三次浪潮中,视觉优化是条主线,其发展走势表现为版面元素的使用从“加法”变为“减法”。在版式设计理念的观念变革下,图片、留白、字体字号的适度性应用使视觉中心得以进一步突出和强化。

3版面区域的重新分割

版面语言成为报纸发言的重要手段,它对内容的能动作用通过版面空间和编排手段的合理达配进行发挥。其中,版面空间的作用是最不容忽视的。按照书籍式的阅读习惯,在传统版面中,一般倾向于把一个版的版面空间分为四个区,按强势大小排列为:上左区、上右区、下右区、下左区。这种四分法使每一个区域都不会太大,不容易形成醒目突出的视觉中心。

2000年后,媒体逐渐意识到报纸版面与书籍版面的区别,对报纸版面空间的重新分割成为版面创新的一大举措。当前,除了一些机关报在头版仍采用“四分法”外,许多市场报纷纷采用更加符合报纸阅读习惯的“二分法”(左右分区)、“三横式”(上中下分区)、“三列式”(左中右分区)等等。这些基于报纸的大开张而做的区位分割,打破了左上为重的传统认识,直接导致视觉中心的位移。例如在“三横”或“三列”的版式中,中心区域都是最大最醒目的,而非最上区或最左区。

3版式类型的创新

传统版式的美学原则重在“均衡性”,即努力通过各种强势手段的运用使版面力量均衡,从而获得稳定感、“均衡原则”长期以来都是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原则,但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却对其有所误解。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在谈论视觉的“重力”时,他也指出,位于构图中部的事物重于两侧的事物。而在传统版式中,则比较忽视版芯中部的表现力而偏重于左侧和上方。显然,“金边银角”的均衡版式并不符合艺术美学规律。视觉中心往版芯中部转移后,应该是更好地体现了“中重侧轻”的美学原理,它并不是对“均衡原则”的抛弃,而是更好地符合了其本质。这是现代模块版式逐渐取代穿插版式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进一步从视觉原理上分析,模块式优越于穿插式也符合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理论,也就是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根据这个理论,如果将一组意义有某种联系的稿件放在一个模块之中,就可能产生一种文字不能表达的新信息。“这就是说,通过这种依照完形规律进行的组织活动,译解信息变得简单、轻松和经济省力了。”在这种新型版式中,不仅打破了断版、碰题等报纸传统编排禁忌,因每件稿件各自成块,更加便于集合稿件,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它可以在模块内将照片放得很大,从而释放新闻照片的冲击力,有效形成视觉中心,符合受众对“呈现”(show me)新闻报道的要求。

猜你喜欢

版式版面报纸
确实不容易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版面撷英
纸媒版式设计的美学应用研究
求果
非常魔典
具有双重版式的汉半两钱
旧报纸·巧存放
考考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