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遥望中战栗

2009-09-30楼忠盛

文学港 2009年6期
关键词:纯文学红尘小说

楼忠盛

我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部不到20万字的长篇。这对我来说已经很不正常,因为按照我以往的阅读习惯,一天至少会扫描几十万字。这次所以读得缓慢。是因为读得仔细,读得挑剔;因为我老早就打算要为这部小说见仁见智地说上几句。沈潇潇科班出身,在文学创作上早有成就,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学性到思想性,一向都表现为四平八稳循规蹈矩,这一点在他的处女作《列车驶向远方》中已经初露端倪。二十多年后重读他的小说,真可谓文如其人、秉性难移,我发觉沈潇潇还是沈潇潇。

正如书名所示,这部小说所讲述的就是几个辗转匍匐于滚滚红尘中人的情感故事——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且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因为这个故事的普遍性,也因此具有了典型性,而这恰恰是纯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在文学与经济同样躁动的今天,写这类题材的小说需要有一种我行我素的人格和勇气。写这类小说不易,但阅读这类小说可能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不知道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但作为读者,我倒是读得相当顺畅而愉悦,就像邂逅了一位久违的旧友。

《红尘》的故事情节一如所有纯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并无特别的曲折离奇之处,所有情节都随着小说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发展,始终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跌宕起伏。小说结构的精巧、文字的准确、语言的幽默,以及不同故事发生地的全景式展示,都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如同所有高明的小说家,沈潇潇同样擅于卖关子、吊胃口,一个普通的情节经他之手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引读者步步入瓮欲罢不能。如宏成第二次去南京与蓝珊幽会时。他在列车上发了个短信给她,然后一直心神不宁地等着她的回信,手机铃声响了好几次,结果都是空欢喜一场。就在他已经完全绝望,读者也已经兴味索然的当儿——

突然,有人背后一推,宏成条件反射般地转过身去……

峰回路转,又是一重天地。又如宏成离开南京时要求蓝珊送他上车。蓝珊说送君千里总有一别,答应目送他进检票口,但在他检过票后就是要进入月台的前一刻,却已不见了她的身影。于是——宏成失魂落魄地上了车,刚安置好行李就掏出手机想给蓝珊发信。好像为了印证“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他刚触摸到手机按键,一阵短信铃声便响起了……果然,她正笑盈盈地在车窗外的月台上向他招手……

诸如此类,通篇随处可见。作者不肯浪费每一个有益于完善人物性格的大小细节,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玉雕大师,精雕细琢不厌其烦,力求将一切都发挥到极致。此外,有赖于作者对事物本质把握的准确,几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议论,也成了耐人寻味的点睛之笔。譬如蔚韦在醉酒不省人事的情况下遭郭东的玷污,总觉得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她的心理又有了微妙的变化。作者在这里以不无幽默的笔调这样写道:

自尊被伤害的感觉,就像一杯茶,刚泡出时是浓浓的、酽酽的,但被水一遍遍地冲泡了多次,味儿也就慢慢地淡了。

又如,郭东和蔚韦第二天又去他们嬉戏过的沙滩,想去看看他们俩昨天的杰作。但是——

宽广平展的沙滩上,布满了一夜波浪留下的道道吻痕,似某个当代印象派画师的杰作。两人兴致勃勃地去寻找昨晚他们留在那里的沙桌,这注定是一场徒劳——哪里还有它的一点点痕迹!在壮阔的大海面前,一切人为的存在都是那么短暂渺小、瞬间即逝。

看似泛泛之言,其实就是蔚韦与郭东之间这场游戏的谶语。再如,他们俩回到宾馆后,蔚韦破天荒地想体验一下居家洗衣的感觉。此时的郭东踌躇满志,体验起了短暂的大丈夫生活——

他……打开电视机。看起了美国大片,且把双腿在茶几上搁得老高老高,俨然一副爷们的样子。女人在盥洗室里洗衣,男人高跷着腿看电视,这个来自山东的男人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满足。

显而易见,除了郭东这个人物,作者对所有小说中人物都是寄予关怀和同情的。小说人物本来就不多,真正的主角其实也就宏成和蔚韦夫妻俩。由于铺垫充分,因此他们各自的“始乱终弃”以及最后的“分而复合”都显得真实可信。对于小说的结局,有个先我看过这部小说的朋友曾经这样评论:各方面几近无可挑剔,只是结局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我看完全书之后,对于小说结局的看法正好与那位朋友相反。试以中国纯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为例:曾有不少人批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人高鹗,认为“兰桂齐芳”的结局有违曹雪芹的本意,非要看到最后“一片白茫茫的大地”这样才过瘾。但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坚持认为,不管《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高鹗所续,那个“兰桂齐芳”的结局却是无可替代的。试想一下,

《红楼梦》中的贾府在元春省亲之际是何等的显赫荣耀。但很快就不可避免地趋于败落,因为这是由诸多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有几个“兰桂齐芳”又有何用?充其量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再看《红尘》的结局,这个貌似团圆的结局与《红楼梦》的“兰桂齐芳”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无可替代的,同时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如果读者忽略了这个结局,就等于全书只字未看。请看尾声——

……宏成抚摩着书本,目光久久停留在院子角落里的桂花树上。桂花树厚硕的叶子在夕照中闪着熠熠的光泽,幻化成了油菜花盛开的婺源乡村,他听到了当年自己和蓝珊的对话……

至于蔚韦——

(她)站在门前紫藤虬缠的廊下。注意宏成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谢天谢地,这么多年过去,她的抑郁症、癔症总算已经痊愈了。

已经变成老头子的宏成还在回忆他与蓝珊的当年。并且从小说中获悉蓝珊的另一位情人早在她的臂弯里溘然而逝,她自己至今不知所终,这一切都增加了他的惆怅和歉疚。而蔚韦呢。她站在紫藤虬缠的廊下又会想些什么?一声空洞洞的“老头子”,表明她也已经是一个老婆子了,而始于那次事故的抑郁症和癔症,几乎就缠了她整整一生,到这时“总算已经痊愈了”——真的痊愈了吗?此时此刻,她的心情也应该是“紫藤虬缠”。命运已经注定他们俩一生不得安宁,因为无论那个倒毙在玻璃烟缸下的鬼魂,还是那个一生飘零、可能至死都未有归宿的蓝珊,都是他们各自背负一生的十字架:命运也已经注定他们俩一生同床异梦,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在多年前的一次“出轨”中消耗殆尽。早早离异应该是他们最好的解脱,这样也能让宏成和蓝珊“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正是不少读者乐意看到的结局。但作者偏不,因为作者既不能违背纯文学的情理,也还有大“手术”要做呢。到了小说的尾声,作者手里的笔已经变成了一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他一边慢条斯理地嗖嗖切割,一边忙不迭遮掩创口,将汩汩而涌的鲜血擦拭、藏掖得干干净净……

正如《红尘》的后记所说,作为滚滚红尘中无法超脱的一员,人人都需要学会在红尘中遥望,好好守护并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而任何非份的攫取或占有都将付出有形或无形的代价,并且占有与付出总是不成比例。我想这既是《红尘》的主题,也是作者的用心。看完全书,虽然我已经认定《红尘》结局是无可替代的,但我还是执拗地作如是想:像宏成这样一个多情善感且已学会逆来顺受的书呆子,如果他遇到是一个既具有蓝珊外表又有郭东心肠的女人,他和蔚韦的命运又将如何?

想到这里,我真的有点不寒而栗。

[责编晓骏]

猜你喜欢

纯文学红尘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七夕
东湖古柳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倾斜(小说)
释怀
接受理论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