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论“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2009-09-29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刘少奇毛泽东

肖 楠

摘要:纵观历史,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毛泽东主张打倒刘少奇的主要因素,就是基于刘少奇对“大跃进”模式的放弃。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领导阶层的“革命化”,重新推行“大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原因;经济发展模式;毛泽东;刘少奇

中图分类号:D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97-02

回顾过去,自从“文化大革命”爆发以来,有关“文革”的起因问题就一直困惑着很多人,也一直激发着许多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矢志不移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这些见解见仁见智,观点不一,至今还没有一种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结论。正像美国研究中国当代史和毛泽东思想问题的专家斯图尔特·施拉姆教授所言:“极少历史事件像毛泽东的后十年所发生的事件那样令后人众说纷纭”。“众说纷纭”到底有多少种,金春明教授把它概括为“文革”起因十说:“(1)阶级斗争必然说;(2)党内权力斗争总爆发说;(3)封建复辟说;(4)毛泽东帝王思想说;(5)乌托邦碰壁说;(6)群众反官僚主义说;(7)东西文化冲突说;(8)人性兽化说;(9)奸臣祸国说;(10)‘左倾思潮恶性发展说。”应该说,这种“众说纷纭”对于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深入研究和理解“文革”的起因,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这一问题仍有继续商榷和争鸣的必要。本文试图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分歧中,探寻“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以求为人们提供一种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结论。因为,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_因此,我们在探讨“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时。不能不把视角放在当时现存的客观的社会经济领域。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只存在两种典型模式,一种即:“一五”模式;一种即:“大跃进”模式。

何为“一五”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地讲,“一五”模式就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

何为“大跃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地讲,“大跃进”模式是毛泽东基于“以苏为鉴”的认识而设计的,中国式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1)力争高速度的赶超战略;(2)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全面增长战略;(3)追求几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4)将苏联模式的中央集中管理体制改为以地方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计划管理体制;(5)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运用技术革命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激励人的动力,主要来自政治而非物质刺激。毛泽东试图通过这样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然而,事违初衷,“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全面失调。

平心而论,最早发现“大跃进”运动中的某些错误,并明确提出要纠“左”的人,是毛泽东。考察从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再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对“大跃进”的评价,就可以得知,毛泽东纠“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通过调整,以修复、完善大跃进模式。毛泽东认为:“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综合平衡。说是两条腿走路,几个并举,实际上并没有兼顾。”而对大跃进运动的基本评价是:“成绩伟大,问题很多,经验丰富,前途光明。”

然而,在如何评价大跃进运动这一问题上,刘少奇与毛泽东之间产生了分歧。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书面报告中认为,大跃进运动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有四条:“第一,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的战线过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发生了严重不协调的现象。第二,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线,曾经对集体所有制的内部关系进行不适当的、过多过急的变动,这样,就违反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犯了急于把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的错误。第三,不适当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权力下放过多,分散主义的倾向有了严重的滋长,第四,对农业增产的速度估计过高,对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过急,因而使城市人口不适当地大量增加,造成了城乡人口的比例同当前农业生产水平极不适应的状况,加重了城市供应的困难,也加重了农业生产的困难。

将以上几条对大跃进运动的批评,与前所述的大跃进模式的特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书面报告,对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大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上已作出了否定性的评价。

应该说,党内出现的这些认识分歧本来在所难免,也不足为奇,可是毛泽东却把它看得很严重,而且越来越严重,他逐渐感到“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受到了冲击,终于决心以“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党内认识上的分歧,以捍卫他所设想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

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产生的分歧不仅表现于刘少奇对“大跃进”模式的怀疑和否定,还表现在毛泽东启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政策上,在1959年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之后,经过大力推行调整改革,基本上被放弃和修改了,更表现于刘少奇主持调整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五”时期实行的苏联模式。

由此可见,刘少奇主持调整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回归一五时期实行的苏联模式。新路未走通时,重新回归老路是很自然的。因而,当时就有人如此来评价这种政策:政策制定者“好像刚从外国回来,不懂中国情况,没有经历过‘大跃进,总想恢复过去的一套老办法。”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调整时期与“一五”时期相比,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已有了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已非可同日而语。当时举国已认为苏联国已变色党已变修,回归苏联模式即可理解为搞修正主义。

十分明显,毛泽东认为,苏联模式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建设只有靠“大跃进”模式,回归苏联模式即可理解为搞修正主义。这就使毛泽东认识到,如果不来一场大革命,党和国家就要改变颜色。换言之,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不是毛泽东的理想所在。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是毛泽东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文革”中又大搞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升级”、“过渡”,割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在农村,推行由生产小队核算升为大队核算,甚至大队核算升为公社核算;在城镇。推行“小集体”向“大集体”过渡。“大集体”向国营过渡。一些地区将农民从事采集、饲养等家庭副业,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统统砍掉了;强迫社员搞“三献一并”(献自留地、宅基地、自有果树、并队“升级”)。有些地方将城镇的手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合作社以及合作商店大砍大伐,保留下来的,则推行国营经济的一套管理制度,集市贸易在“文革”中几起几落,到1976年几乎已完全关闭。供销合作社也于1975年正式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商店。

十分明显,“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大跃进”模式的再实验,并在某些方面继续极端化。由此可见,毛泽东有一种“大跃进情绪”。“大跃进”是他理想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是他“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他想超越苏联式的试验;他是不能因第一次的尝试的失败而就此放弃的;“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毛泽东于李纳毕业时送给她自己喜爱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的勇于迎接挑战的性格,并且,越是敌人反对的,越要坚持。

综上所述,“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毛泽东主张打倒刘少奇的主要因素,就是基于刘少奇对“大跃进”模式的放弃。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想通过领导阶层的“革命化”,重新推行“大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求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分歧中,透视“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又一次验证了“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体现”(列宁语)这一真理。

责任编辑王薇

猜你喜欢

刘少奇毛泽东
刘少奇的读书故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刘少奇安源二三事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