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要保持心理健康
2009-09-29李勇
李 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师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承受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多,保持心理健康成为缓解各种压力的必然。对此,从加强教师的角色责任、解决教师的工作压力,为其提供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责任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42-01
一、加强教师的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如“园丁或蜡烛”等无私奉献的职业理想开始动摇、解体,人员的流动等。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一是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学校要适应信息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不能把握住自己的教学角色,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则无法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如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要求,最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教学层面上,要认识到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等。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加之教师工作复杂而繁重,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中。
二、解决教师的工作压力,为其提供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焦虑、沮丧,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差等。解决教师的工作压力,一是正确认识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二是要避免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做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三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一是面对现实,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才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二是建立和谐的教师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文人相轻”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三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责任编辑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