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投资行为分析
2009-09-29魏君英
魏君英
摘要:通过湖北百户农户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计划、对土地投资的意愿、对粮食生产方面的物质投资、家庭总投资的变化以及家庭收入来源和用途等投资行为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资热情和意愿不高。因此,提出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增强农户积累以及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信息市场等措施。
关键词:湖北;农户;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F30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49-02
2008年暑期,我们课题组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部分师生和乡镇干部对湖北10县(市)100个村的100农户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在2000年底课题组又组织课题组成员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并随机抽样到调查户进行核实,以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在全面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后,形成了这份综合性的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笔者围绕被调查户的基本情况、投资行为及趋势和投资与收入的关系三大方面十几个问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在得出初步研究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我们对农户投资行为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的设计和样本的结构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农户为基本单位,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涉及湖北省的10个县(市)的100个农户。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有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如天门市、仙桃市,也有经济一般的丘陵地区如咸宁市,也有经济较落后的山区如竹山县、英山县,还有武汉市的郊区如新洲区、江夏区。这种样本的选择方式和结构有利于比较全面了解情况,以得出比较合理的研究结论。调查资料的收集采取以下程序:一是设计基本问卷表,由被调查的农户进行填写;二是按照收集调查表的10%的比例随机抽样到农户家中核实,最后确定有效样本为96户;三是设计专门表格将有关定量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最后,由课题组成员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农户的基本情况
1户主年龄。对户主年龄进行调查的目的在于与第二项文化程度相结合,共同分析年龄与文化程度对农户投资决策的影响。调查发现户主以男性为主,占85.4%,平均年龄在40.5岁,最小为24岁,最大为62岁;24-30岁的占22.9%,31~40岁的占37.5%,41岁以上的占39.6%。调查中还发现24~30岁的户主,80%以上外出打工,31-40岁的户主外出打工因受年龄和文化技能限制,只有30%外出打工。41岁以上的户主基本上都没有外出打工的经历。
2户主文化程度。在被调查的户主中,文盲占21.9%,全部集中在41岁以上的户主;小学文化的占52.1%,主要集中在31岁以上的户主;初中文化的占18.6%,主要集中在31~40岁的户主,24-30岁的户主有一部分,高中(中专)文化的占7.4%,全部集中在24~30岁的户主。由此可以看出,户主年龄越年轻,文化水平越高,户主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户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家庭的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年轻人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户主接受新兴事物要快些,具有一定的进取和冒险精神。
32007年全年家庭纯收入。2007年湖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 997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为37 896.76元,与湖北省农村人均纯收人大致相当。但是,如果按调查户所处地理环境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区,则他们之间的纯收入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平原区的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为3 396.70元。丘陵区的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为3 201.83元,山区的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为2 873.65元,这说明地理环境对农户的投资行为以及收入有重要的影响。
(二)投资行为分析
1投资意愿和投资计划。当问及调查户是否有投资意愿时,回答有的占87.5%,这说明广大农户还是很渴望进行投资的,希望得到投资援助的占44.8%。为什么有87.5%的农户有投资意愿,而希望得到投资援助的只占44.8%。调查发现,除了少数农户有自身积累外,大部分并不具有现实的投资能力,自身没有投资能力而又不希望得到援助的原因有二,一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投资计划,这类农户达76%,或者有明确的投资计划,但不能预测投资期及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怕万一投资失败,难以还债,所以稳健起见,想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有意愿不一定有机会,83%的农户想拓宽增收渠道,但就是苦于难以发现和利用机会,部分农户说,如果有机会,只要有把握赚钱,他们还是愿意得到投资援助的。
2在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下,对土地投资的意愿。愿意对土地投资的占26%,将减少对土地投资的占37.5%,保持现状的占36.5%。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有74%的农户不愿对土地增加投资。原因之一是土地调整比较频繁;对土地的投资一般在当年很难见成效,土地调整频繁使农户对土地经营的短期化行为严重,不愿意增加对土地的投资。二是目前农户对土地的投资已经处于临界点了,再增加投资,产出并不一定会相应增加。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同样的投入如果用在其他方面,可能效益更大。四是农村中的“四荒”地已经不多,剩下的“四荒”地投资的成本很高,更何况“四荒”地目前的产权不明晰,投资后怕收不回来。调查还发现,2007年与2006年相比,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动数量普遍减少,减少的农户占92.7%,增加的为0,不增不减的占7.3%,减少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外出打工,其余的在本地或外地经商和跑运输。
3对粮食生产方面的物质投资。认为种粮有利的占2.1%,认为种粮无利可图,尽量少投入的占26%,认为别无门路,只能投向粮食的占52.1%,认为生产资料价格太高,资金有限,无力投入的占19.8%。第一类情况的农户只有2户,他们都是子女在城镇上班或务工经商,老人在农村种粮供他们的口粮,所以他们愿意在种粮方面多投入,而且他们也有实力投入;而第二类的农户,一旦有其他投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对粮食生产的投资;第三类和第四类农户的情况也正好说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兼业化现象也多发生在他们身上。
42007年家庭总投资的变化。回答增加的占26%,回答减少的占52.4%,回答不增不减的占19.8%。调查发现,在增加投资的原因中,认为消费减少的占71.9%,认为是贷款增加的占11.5%,认为是收入增加的占16.6%;这说明大部分农户是在勒紧裤带增加投资。增加投资的目的中,用于解决吃、穿、住问题的占19.8%,此类农户一般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或者正在努力解决;用于应付开支的占47.9%,此类农户一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子女较多,家庭开支大,必须有不断增加的收入来源来应付;用于增加财富的占32.3%,这类农户一般已经步入小康,或正在奔小康。在影响投资的因素中,把“不了